第十八课 诗二首

2018-04-14

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以及意境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的关系。2、通过阅读、比较、分析,了解意与境二者的关系。3、把握松、菊两个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涵义。    说明:要读懂诗歌,首先应该从意境入手,从诗歌所选择的意象出发,去探究诗歌所蕴涵的深层含义。而意境的表现又与作家的阅历、情趣和心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学习、评价和鉴赏诗歌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考察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志趣,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掌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最后做出对诗歌意境的品析和评价。比如,“松”、“菊”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分析,联系作者的创作情况,才能正确理解它在诗歌中的涵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2、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情趣、遭遇等因素,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在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说明:王国维认为意境分为“写境”和“造境”两个层次,写境是表现的是生活真实,造境表现的是艺术真实。无论是写境还是造境,从诗歌生成的角度看,它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主观印象的外化,都打上了作者深深的印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者的身份、家庭、经历、个性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一番考察和了解,然后,结合诗歌中一些典故知识形成对诗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①让学生说说“松”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形特征,以及松树的象征意义,从而导入新课学习。②回顾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创作风格,导入陶渊明饮酒诗的学习。 ①学生发言,说出松树的特征,比如一年常青,枝干笔直,亭亭如盖等。②通过对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回顾,了解陶渊明向往自由,厌恶世俗的思想。 ①了解松树的特征,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到松树的象征意义,对左思诗歌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②初步了解陶渊明的创作风格,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阅读思考 从整体上把握全诗 ①通过阅读,思考全诗的主要写作手法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全诗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松与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揭露和抨击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对人才的压抑。②领会作者创作风格和情感。(提示)整首诗是比较典型的田园风格,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归隐田园后的舒适心情。 ①参照课文注解,通过自读、个别朗读、齐读的形式,初步形成观点,回答问题。②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通过课文里的注释,学生讨论以及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了解,形成观点。 ①写作手法是品析诗歌的一把钥匙,而且对比的写作方法,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理解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水到渠成了。②通过诗歌中出现的情境,可以比较容易的理解这首诗歌的风格,也能领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即情感。      意境的把握 ①松树在这首诗歌中有何特征?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