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案

时间:2025-04-05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2篇)

《古诗二首》教案 篇1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塘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诗人就忍不住吟诵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指名朗读古诗。

  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4.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PPT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画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前两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2.后两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指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进行简要回答。

  (2)揭示诗意。

  (3)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具体情状。

查看全文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4篇)

《古诗二首》教案 篇1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

  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

  2、生字词

  师范写:桑   轼 

  生写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自学

  小组交流

  汇报

  师重点指-----

  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指名说

  处理比喻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

  四、背诵

  五、默写

  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

  《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

《古诗二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查看全文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5篇)

《古诗二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查看全文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2篇)

《古诗二首》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查看全文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6篇)

《古诗二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3篇)

《古诗二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