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
2018-03-2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这四句既照应前面词意,又总结全词,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意中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 ? 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 ? 由于意中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 设想细腻,出语辛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著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3) 精华鉴赏。
①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②词作在叙事上也很有特点。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概》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 ( 雨霖铃 ) 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两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 二是善于转折。如上阒, c 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 “方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俄延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 “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 “念去去”三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一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作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宋代的著名散文作家,父子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称为“三苏”。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 与苏辙同榜中进土,后踏人仕途。由于他与当时的变法派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政治上屡遭挫折,分别外放到杭州、密州 ( 今山东诸城 ) 、湖州、黄州 ( 今湖北黄冈 ) 、惠州、儋州 ( 今海南岛 ) 等地。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人世思想和佛老的出世思想,都兼而有之,但主导思想还是儒家的。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能作家,诗、词、散文及书法,其成就都堪称第一流,是宋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宋神宗元丰三年 (1079) ,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苏轼已 47 岁,他游览了黄州赤壁 ( 又名赤鼻矶 ) ,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事业无成,时不我待。
(2) 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两句马上点出怀古的内容:西边的旧时营垒,人们说它是三国时,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用“人道是”三字,表明这种说法只是传闻,作者也并未相信,仅是借以发思古之幽情而已。此处的“周郎”,既是沿用吴中人对周瑜的敬称,暗寓对周瑜的赞赏和敬意,又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这也为下阕专咏周瑜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