⒉提问: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小说取名为:“祝福”,这些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
㈢讨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师: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那是什么季节?
明确:春天。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所以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1.春天,她失去丈夫
激疑:失去丈夫,是否不幸?丈夫小她10岁,婆婆只大她几岁,可能是童养媳,没有爱情,又何来幸福?失去丈夫也许是新的幸福生活的开始。
明确:祥林嫂的没有爱情的婚姻确实不幸,但她丈夫的死去便说明她克夫,是一个不祥的女人(“女人祸水论”)。在那夫权社会,她必须守一辈子活寡,这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会让她永无翻身之日,又何来新的幸福生活?
2.春天,她被卖改嫁
问题:死了丈夫后,为了躲避凶狠的婆婆,她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但终于没能躲过更深重的灾难,具体的情形是怎样的?
明确:代表族权的婆婆一方是“捆、塞、捺”,祥林嫂则“嚎、骂、撞”,祥林嫂是被当作牲口卖到深山里去的。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尊严,这是她悲惨遭遇的进一步发展。
激疑:改嫁后,有了有力气的丈夫,白胖的儿子,又有自家的房子,这是幸福的,为何又说是不幸? ②从内容上理解:爆竹是新年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从“时时发出闪光”“震耳的大音”可以感觉到鲁镇新年的热闹气氛。但在鲁镇过年能买得起爆竹的有几个人?这接福迎神、拜求好运气的热闹必是富人们所为,而恰愉是在这富人们的声声祝福中,祥林嫂却怀着极度的疑惑和痛苦惨死在雪地里,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点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益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明确:这短暂的幸福是一种虚幻,这虚幻留给她的是永久的痛苦。这痛苦不仅仅是因为思念,更是因为那赎不完的罪名,还有那锯尸的恐怖感。
3.春天,她痛失爱子
问题:鲁迅先生善于描写人物悲惨遭遇。死去了丈夫,又被卖改嫁的祥林嫂,她的悲惨遭遇达到怎样的高潮?
明确:不久,贺老六病死,最惨的是,又在春天,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儿子阿毛被狼叼走。
4.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问题: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可是,祥林嫂的不幸却大都发生在春天。作者这样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寓意深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作用。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的女人。
㈣总结环境描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