⒎结尾再一次写到祝福的景象,你是如何理解这段文字的?
明确: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㈡“祝福”探究
⒈提问: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请从文中找出三次“祝福”描写,并思考其作用各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靠像祥林嫂这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
【教法指导】祥林嫂的一生是凄苦的,祥林嫂的死是悲惨的,可是小说的第一自然对新年气氛,也就是祥林嫂死的当晚的环境描写却是那么的热闹,是为什么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以化解疑难。
①从方法上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衬托。最常见的就是正面衬托,像鲁迅《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凄凉、冷落、昏暗,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回到久别的家乡的心情是一致的;另一种是如本文的开头的景物描写,属于一种反衬,也就是从事物的反面衬托,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本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就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