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教案

2017-07-02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写黄山景观之“奇”。作者突出了黄山“变化无常”的特点: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文章用拼组画面的手法,松涛、云海、霞光,一幅幅画面“诡奇”、 “异常”,给人一种神秘感。作者写景状物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写松树,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写云海,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作者信手写来,洒脱不羁,实则处处照应中心,形散神聚。这正是散文匠心独运的神功。
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第一部分写黄山胜境概貌,第二部分写人们登山简史,第三部分写攀登险峰天都,第四部分写奇丽风光。作者的表达手法灵活变化。第一部分用的是比拟的手法,第二部分用的是引用史料的手法,第三部分,又改用对比的手法,到第四部分,则采用拼组画面的手法。很显然,表达手法的选用是由表述的对象而定的,要因“材”制宜。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通过给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核心内容,更容易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根据文章四个部分所描述的不同侧重点,可分别给它们设一个小标题:一、黄山胜境概貌;二、人们登山简史;三、攀登险峰天都;四、观赏奇丽风光。当然,这仅是参考。
本文的思路可以说独出机杼。它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在写记游山时,又突破一般由下而上或由远及近的空间转移的视角,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进行重点描写,从而突出了黄山“险”与“奇”的特点。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参考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抒情议论的文字如: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啊,这是何等的公园 !
这是何等的公园 ! 这是何等的人间 ! 这些抒情议论,更加突出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主旨。它暗示读者,尽管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大自然最终成为人类欣赏的美的对象。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