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教案

2017-07-02

同时,应该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外扩展阅读范围,通过查找、阅读描写黄山的散文佳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通过同类题材不同写法的文章的比较,加深对“参考阅读”中的文章的理解,也掌握更丰富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相关资料”中提供的《黄山三天》、 《上天都》等仅是一种参考。
3 、相关资料。
黄山的传说
据《黄山志》记载: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想求长生不老。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炼丹之术。浮丘公对他说: “炼成金丹,必资山水。山水灵秀,丹药易成。 臣尝遍历名岳,唯黟山 ( 黄山原名黟山 ) 为神仙都会, 山高林茂,可资炭炼药,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经八甲子而成,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至温泉沐浴时,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这段神话传说虽然荒诞离奇,但是,由于黄山风光秀美,石怪松奇,雄峰插天,云雾缭绕,身临其境,的确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这个传说与人们的感受和遐想相合拍,因此, 即使穿凿附会,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到了唐朝, 由于统治阶级推崇道教,又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故天宝六年 ( 公元 747 年 ) , 由唐玄宗下令,将“黟山”改为“黄山”。
因为上述原因,黄山有关轩辕黄帝的“遗迹”很多,被称为黄山三xx大峰之首的炼丹峰,相传就是浮丘公为轩辕黄帝炼丹的地方。此岭在黄山中部,海拔 1827 米。至今,石室之内丹灶尚存。峰前有晒药台,峰下有炼丹台,皆呈紫色。台上可容数十人。玉屏、天都、莲花诸峰矗立台前。古人有诗云: “一声天上玉箫来,三十六峰花尽开。向夕轩辕招饮酒,骑鸾更过紫阳台。”峰下还有洗药溪,传说,黄帝炼丹时常来此溪洗药。有古人之诗为证: “红泉声里独徘徊,帝子当年采药来。怪道余香至今在,四时芝术有花开。”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 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 黄松林 )
黄山纪游
宋 吴龙翰
咸淳戊辰十月既望,鲁斋鲍云龙、古梅吴龙翰、足庵宋复一,来观黄山。矗质登高,食胡麻饭,掏泉饮之,不火者三日。从者皆无人色,率不能从余,三人愈清狂。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谭玄,、鲁斋诵史,足庵歌游仙招隐之章,少焉,吹铁.笛,赋新诗,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兴。次蹑炼丹峰,过仙人石桥,酌甘泉,徜徉久之。次迂路游水帘洞,踏月夜归,少憩,兰若把酒临风,对天都而酹之日: “吾辈与若为熟识,他年志愿俱毕,无忘此山” 。昔欧阳永叔、谢希深辈游嵩山,吹箫歌古调,吾辈唱酬之乐似之。退之登华山顶, 邑令百计取之得下。吾辈冒万险,人迹所不能到,其狂又似之。然韩有诗,谢有书,以纪其奇也,吾辈可无一语留作此山公案 ( 《古梅遗稿》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