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教案1

游黄山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数: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读清句读,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课:
写作背景: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照应。
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两段。
第1段:写徐霞客自己上午出发登山的旅程。着重描述石罅所见奇景,这一段记述翔实,很有特色。写罅所见奇景,形象生动,饱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调,很有感染力地展开了画卷。
第2段:写登天都峰所见奇景。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写文殊院所见奇景。
先写“夫仆俱阻险行后”,作者却一人“独往”的勇于登山的游兴,暗衬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写文殊院所见奇峰胜景;接着以“真黄山绝胜处”的感叹,再衬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住这一层。
文殊院景物的奇绝美妙,作者旅游时的兴奋愉快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第二层(“遇游僧澄源至”至“独莲花与抗耳”),主要写登天都峰。
对历尽艰险勇攀天都的描写,不仅写出天都峰高峻难攀的特点,而且写出登山者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读者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也是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的。
第三层(“时浓雾半作半止”到“另一区宇也”),写天都峰顶的奇观。
紧承上文不听庵僧劝阻“决意游天都”,遇重重险阻“终亦不顾”的描述之后,写了天都峰顶所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徐霞客勇于登山,见到的种种奇景,有如一幅幅奇异的图画,简直把我们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层(“日渐暮”到“止文殊院”),写下山回文殊院。
写下山的艰险,亦很动人,照应第二层庵僧的话和作者上山时的心情,严谨自然。写再经过峡谷小道回文殊院,脉络也十分清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