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教案

2017-07-02
黄山记 教案
1 .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
徐迟 (1914 — 1996) ,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 1934 年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6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
抗战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这期间,他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抗战胜利后,由重庆抵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全国解放后,徐迟先后任《人民中国》 ( 英文版 ) 编辑、• ( 诗刊 ) 副主编。 1960 年调湖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如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 ) 等,受到广泛好评。曾获 1981 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2) 基本解读。
《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本文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和“奇”。
第一部分,关于黄山胜境概貌的概述,一方面介绍黄山的“幻异之景”:倏采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雪浪滚滚的云海,还写“神奇之光”,都是突出一个“奇”字;另一方面,又写“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人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透出了一个“险”字。作者虽然是在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峰峦布局、清泉数目等,但让人感到生动、有趣。文章开头用“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一句发端,语言简洁明快,起总领全段的作用;接着,把“大自然”人格化,叙述大自然如何“创造”和“安排”黄山胜境:它用“大手笔”好“手法”分布黄山山峰,它为胜境“打开”云库, “委托风神”带来名贵树种, ‘‘赏赐”给人们罕见的“摄身光”,这些比拟的艺术手法,使读者读来一点也不会觉得平板、枯燥。
第二部分写攀登黄山的历史。作者不是在概述黄山概貌之后马上去写攀登黄山的经过,而是写古代攀登黄山的历史。表面上看来与“黄山记游”的本体有些游离,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它写历史上登黄山的人少,从一个侧面表现黄山之险,既上承第一部分写黄山风光的“险”,古今比照,共同渲染黄山之“险”,又下联第三部分所写的黄山胜境从与世隔绝的天上落到“人间”成为“人间的公园”的情况,人们可以从中看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而且,这部分的描写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由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的安排不是可有可无,倒是颇有深意的。
第三部分写作者登天都的经过,这是从正面表现黄山之“险”。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处处与第二部分所写的历史上的“险”作比较。从登山之路说, “人字瀑”前,古人登山的“仅可托足”的五百罗汉级与现在“比较平缓、相当宽阔的石级”比较; “天都峰”前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古代是“天都险莫能上”与现在可以“直上,直上”比较。从登山之人说,古代登山者虽然“心甚欲往”,却“客怨,仆泣”,与现在登山者虽“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对比,古代登山者“归而几堕崖者”或“堕险几毙”者不在少数,与现在人们登山“有石栏和铁索卫护”,可以“化险为夷”对比。古今对比,写尽一个“险”字。通过天都峰的化险为夷说明了“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胜境已成为公园”这样一个美好的现实,表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战胜天险的本领。它与开头部分的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的话互相呼应,文脉暗合。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