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学案
2017-06-16
3、明确词义: 大抵:大概;大都。 川资:旅费;路费。 适值:恰好遇到。 揖让: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世故:处事经验。(“故”读轻声时,指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处境)昭然:很明显的样子。 每况愈下:原指愈下愈甚。后用来指情况越来越坏。况,甚。 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魑魅魍魉,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四、课文理解 1、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时间 地点 事件 清末 东京 同乡会争执 辛亥革命前一年 绍兴 酒楼叙旧 辛亥革命爆发 绍兴 报馆案风波 辛亥革命失败 绍兴 范爱农之死 2、“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带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带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时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两句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刻画范爱农。“带着农夫常用的毡帽”刻画出作为革命者的范爱农并不被人理解,反遭轻蔑、排斥、迫害,以至生活窘困,“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则表现了当辛亥革命来到时,革命者范爱农还是满怀欣喜,对革命报有希望。 3、文章结尾写到了范爱农女儿的景况,但未交待明白,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友人深深地怀念,对社会冷漠的感慨。 4、从这篇文章里,你学到了哪些写人的技巧? 人物描写的方法,如肖像、语言、细节 五、读写结合 1、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 2、这篇回忆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正是初冬时节,想象一下书房氛围、作者心境,写短文《初冬时节》,150字左右。 六、知识链接 1、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了解下列词语的词性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李白。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友谊。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跑、学习、审查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注重、了解、佩服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如能够、应该、愿意、可以、可能”,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可以考。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进、出、上来、下去、过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高、死板、奢侈、胆小。 3、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用符号标画。(主语═ 谓语— 宾语﹏ ) 他是徐伯荪的学生。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 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 1926年11月,鲁迅为追怀故友范爱农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范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