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2

近 望==>漫江碧透(低)[江水]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碧数量之多==>万、层、百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生:色彩斑澜,生机勃勃。﹡本段为全诗意象集中处,要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人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意象。同时,可以让学生比较赏析其他有关秋的诗句,加深理解意象的选取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净沙·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毛泽东是一介普通书生吗?是的,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他笔下的秋景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怅”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种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下面齐读上阕。五、教师小结。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千感慨化作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登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这类名篇佳作不胜枚举。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生讨论回答,师补充。﹡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