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学实录
1、一天课上,先生问道:“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整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效果才佳。” (毕淑敏)
2、古代,沧州寺庙门前的石狮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僧就请人沿河流往下游去寻找,找了十几里还有找到。老船工听说这事,笑着说:“石狮入水中,河流至此被阻,必从其周旁上下而过,顺势冲击石狮下边的泥沙,带走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一长,石狮迎水一面之下,必然出现一小坑,待到小坑扩大,日久,石狮又将必然落入坑中,如此下去,则石狮忙必沿河流上去。”人们赶到河流上游,果然找到石狮。(清.纪晓岚 )
生16:我认为可以将事例(一)放到课文的第7段。因为这里都是讲认识出现错误的。
师:有无不同意见?
生17:我认为应该放到第6段。因为酒精的杀菌特点属于自然现象,与这一段中其他自然现象是一样的。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多数):后一个同学的放法好些。第7段写的都是农业生产方面的事例,放进去了有些不伦不类。
师:当然,如果单从认识规律方面讲,放到第7段也不算错;但不如放到第6段妥贴。那好,谁来试一下,放进去?
生18:(读文中几句后)……还比如,毕淑敏在读书时,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几乎一字不改搬入课文)
生2:(插话)不好!
师:呵,出现反对派了。(对生18)看来你的方法有人不同意,请坐。生2有不同看法,那你来试一试。
生2:应这样:人们常以为酒精浓度越高,它的灭菌效果越好,但实际上浓度过高会让细菌表皮形成保护层,结果反而杀不了细菌。
师:就这么简洁啦?厉害!大家认为好不好?应给点掌声吧?(热烈鼓掌)
师:看到了吧?有了好事例还要用概述的方式才得体,这是我们刚才总结强调了的一个规则,请大家一定牢记。不过,也得感谢生18,她虽然出了差错,却给了我们有益的提醒。
师:借助事例来讲道理,的确有很多好处,我们不仅要学会用好事例,还要学会将它们放在最佳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本文的开头就很有特点:先从自己认识菱角的亲身经历谈起,从中引出论点。大家想想,这样开头好不好?有哪些好处?
生19:我觉得这样开头有真实感,自己经历过的,令人信服。
师:对,还有吗?为什么不先提出观点,再写经历呢?
生20:先提出观点就没有悬念感了,先写经历一开始就能吸引人,生动有趣。
生3:我还有:这样可以更通俗易懂,自然而然,让人易于接受;而且,这个经历本身也是一个好事例。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的思路很开阔。特别是注意到这个开头本身是作者巧妙地写了一个真切而发人深思的的事例。这个开头就显得别开生面,既生动形象,又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哲理散文的艺术性。
师:这种用事例开头的写法,就叫做“故事开头法”,它特别适合于提出新的、人们不易接受的观点。大家平时见过类似的作品没有?(生回应并信口举例),大家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写法?下面我给你们两个“惊世骇俗”的话题,你们看看能用什么好的事例来开头?怎么写?思考一下,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