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引导题: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四、再读诗歌,体悟意境特点
(一)《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二)分析意境特点
(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
提示: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五、思考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1、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提示:“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六、总结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寂寞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后面的问题
古镇的梦
卞之琳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1、“梦”指什么?如何理解“做着梦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
2、《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表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