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在《拿来主义》发表了XX年之后,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但鲁迅的“拿来主义”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在解放以后的头30年里,曾经泛起过一股“穷则革命富则修”的思潮甚至鼓吹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方面是闭关锁国,名曰“防修”,固步自封,而不思革故鼎新;而另一方面却把最好的东西一点也不吝啬地送给外国人,把差的留给自己,美其名曰“国际主义”,以至于人们以能购买到所谓“出口转内销”的东西为荣。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秘方、科技情报拱手送给外邦,让外国人在这些方面的产品轻易地超过中国并且得以压倒中国,还美其名曰“友谊第一”,全然没有鲁迅“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的气味,相反还要把鲁迅所列举的“送去”的情况说成是鲁迅的一种什么偏见。然而如果没有“礼尚往来”,又何以言“交流”?上述这种状况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才得以从根本上扭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遵循“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洋为中用”的理论,打开了国门,大踏步走向了世界,全方位地学习、借鉴和输进、“拿来”了现代化发达国家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从而使国力得以迅速大增,终于实现了民族中兴,迈进了小康的社会,而今“入世”在即,富强在望,我们终于可以巨人般地屹立在东方雄视世界了。虽然在我们打开了大门和窗口之后,一些外国人也趁机“送来”了一些过时的东西或者劣货,我们的一些国人没有记住鲁迅关于要有辨别、有挑选的教导,带着私心,失去必要的警觉,捡起了一些外国的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甚至是腐朽的货色。这当然是不好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改革开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鲁迅“拿来主义”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证明“拿来主义”是一条不可颠扑的真理,尤其是在今天具有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三、类文荐读
荐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刘禹锡《杨柳枝词》、赵翼《论诗五绝》
戏为六绝句(之五)
杜 甫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杨柳枝词(其一)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论诗五绝(之一)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提示:杜甫爱古不薄今,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对六朝文学应采取既要继承又要批判的态度。刘禹锡主张文学创作必须革新,推陈出新。赵翼主张诗歌创作应有时代精神,有个人独创性,反对泥古不化。
四、阅读方略
杂文阅读指导(一):
杂文的特点
杂文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或政治论文,要求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斗争,及其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响。鲁迅的那些“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著名杂文,几乎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实际社会斗争需要而写的,20世纪60年代,邓拓的杂文集《燕北夜话》,都不乏有紧密结合形势、配合斗争和为现实服务的好作品。
2.短小犀利
杂文不仅要求篇幅短小,还要求内容与表达的犀利有力。这主要表现在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或论争性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可以看做是匕首、投枪、解剖刀、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