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


据小序,诗人写作此诗时并未到过石头城,因此诗中所写都是凭空虚构的。空城与寂寞表达一个历史朝代的消亡,好似一篇金陵的历史浓缩小结。
首联写石头城的险要形势与眼下的冷落荒凉。偶句发端,笔势雄浑。 “山围”、 “潮打”仅四字,便标出石头城的位置。而地形之险见于言外。故国,因金陵乃六朝故都,所以唐人常以“故国”称之。南朝视为重地,不断地加固城墙,因此,尽管历经数百年之久,而城墙依然完好。诗中对石头城的具体形状和景象,不事刻画,只是准确地选择了“故国”、 “周遭”等浑朴的实词,暗暗透露出作者的内心活动:六朝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利用山川地形,可谓煞费心机。
但当年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坚城犹在,大江依旧,唯独六朝无存。空城,唐高宗武德年间开始废弃石头城,到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已经有 200 年的历史了,石头城早巳成为“空城”。这句以人的情思赋予江潮,因感知所拍打的是一座空城,故寂寞地退回,而昔日此城灯火楼台、金迷纸醉之时,它自然并不感到寂寞。盛衰之感由人及物,由物及人。这句的“空”与上句的“故”两相呼应,使空间与时间结合,唤起苍茫惆怅的吊古意识。六朝繁华早已消歇,见得人事不修,则地形之险不足恃。
末联把哲理与事情融为一体,抒发了更为深沉的感慨;石头城上,女墙仍在,却无人戍守,空荡荒芜。只有曾照旧时的繁华明月,在夜深人静之时,仍从淮水东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淮水,指秦淮河,淮河两岸是六朝繁华之地。诗人请明月来做古今历史的见证,月亮亘古不变,然历史因人事不断兴衰更迭。又特别把今人眼中之月,称为旧时月,增加了吊古的情韵,引读者去回顾六朝兴亡的历史。从山围故国,潮打空城涌出波澜迭起,至此月照女墙,余音袅袅,怀古深思,引发读者无穷叹想。
(3) 精华鉴赏。
此诗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写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白居易读此诗后,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赞曰: “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锦 瑟
(1) 作者简介。
李商隐 (812 — 858) ,字义山,号玉器生,又号樊南生。中晚唐诗人。怀州河南 ( 今河南沁阳 ) 人。自祖父迁居郑州 ( 今属河南省 ) 。开成二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当时牛 ( 僧孺 ) 、李 ( 德裕 ) 党争激烈,他被卷入政治漩涡,在牛、李两党的夹缝当中生活。一生困顿失意,在政治上屡遭排挤,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李商隐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和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个人失意的心情。其中有不少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在诗歌艺术上,能广泛地学习前人,特别是杜甫。诗风精密华丽、沉郁顿挫。但有时用典太多,晦涩难解。有《李义山诗集》三卷。
(2) 基本解读。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一般认为它是诗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有影响的有咏瑟说 ( 苏轼 ) 、悼亡说 ( 朱鹤龄 ) 、自伤身世说 ( 元好问、何焯 ) 、自序其诗说 ( 程湘蘅 ) ,钱钟书又有自寓创作说等等。现在多倾向于认为它是诗人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全诗意境朦胧,但情真感人。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