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
颈联和尾联点出了“悲秋”的中心。缘情写景,借景抒情。
颈联: “万里”指远离家乡。 “常”表明常年如此;百年指年老。一生四处漂泊,客居他乡,年暮多病,在这样萧索的秋天,独自一人登上高处。贫病交加、孤独无援的困境可以想像。这一联写悲秋之情,包含了好多层“悲”的意思,高度浓缩,极为精炼。
尾联: “艰难”,指时局艰难。 “苦恨”,痛苦地抱恨,遗憾。 “潦倒”,指生活困苦而衰颓。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以酒解愁,但穷困潦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3) 精华鉴赏。
全诗以一、二句写景“起”,着重刻画眼前具象,似画中工笔,形、色、态俱备,境界高阔,气象宏大,气氛悲凉。三、四句“承”上写景,重在渲染气氛,似画中写意,贵在神,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补充空间。五、六句“转”而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身,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忧愁苦闷,本可借酒消愁,得到暂时的解脱,但贫病交加,连酒也喝不上了,亦即借酒浇愁的权力都没有了。末联以哀病愁苦的自我形象收合,使情悲到了顶点。睹景——登高——伤情——黯神,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格律精严,不着痕迹,也是本诗显著特点。诗人把博大深沉的感情纳入严格的七律诗形式中,全诗四联都对仗,而且句中还有对,对仗非常工整精美。以这种严密的形式创造出如此高妙的艺术境界,无怪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
本诗语言极为精炼。宋人罗大经《鹤林玉器》称此诗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集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其实,诗的末联意蕴也极为丰富。由此可见,杜甫诗的语言是非常精炼、准确的,简直到了“难易一字”的地步。
石 头 城
(1) 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 — 842) ,字梦得,洛阳人 ( 今河南洛阳人 ) ,中唐著名诗人。德宗贞元九年( 793 )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后迁监察御史。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贬郎州司马,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入朝为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其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而格律精切,其仿民歌的《竹枝词》等,于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存诗 800 余首。
有《刘梦得文集》 10 卷。
(2) 基本解读。
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作《金陵五题》组诗,以联章的方式歌咏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后改用此名。
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相传诸葛亮观看山头形势,叹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六朝 (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 都以此为都城。当时殿阁富丽、声色喧嚣,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便逐渐荒芜,成为历代文人凭吊历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