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日: “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五日看,倍有诗味。”今人刘永济也说: “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 ( 《唐人绝句精华》 ) 故此诗可作多种阅读理解。
(3) 精华鉴赏。
①精炼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仅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很丰富的内容。边塞景色的荒凉,孤城戍守的艰苦、漫长,战争的频繁和残酷,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思归之情等,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言少意多,内涵丰富。
②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作者却将之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犹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突破了空间的界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旨在形容战区之广阔,从而气象浑茫、,含蕴丰富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登高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祖上曾从原籍京兆迁往襄阳 ( 今湖北襄樊市 ) ,曾祖时迁居巩县 ( 今河南巩县 ) 。初唐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青少年时期,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后到长安,困顿十年。
安史之乱起,颠沛流亡。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到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病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他的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强的人民性,被誉为“诗史”。在诗歌创作上,他各体兼善,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诗风。元稹评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 《杜工部墓系铭并序》 ) 。在唐代诗坛与李白双峰并峙,并称“李杜”,影响深远。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其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重阳之节,登高望远,想到国事不宁,自己又贫病交加,不禁悲从中来。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赞曰: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胡应麟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 基本解读。
首联和颔联写景。
首联写秋风劲急、天朗气清,远处传来一声声悲哀的猿啼;江边洲渚沙滩历历在目,空中飞鸟盘旋。这一联中,诗人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用急、高、哀、清、白、飞六字形容,指明了季节与环境,写出了秋天的肃杀凄厉。这两句不仅句与句之间是工整的偶对,而且是句中自对,如“风急”对“天高”, “渚清”对“沙白”。句法严谨,语言精炼。
颔联写四周秋山重叠,远望秋山,俯瞰江水,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 “无边”、 “不尽”,使 “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落木寒寒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此句被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江水流来又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流走消逝,引起下面两联的迟暮之叹。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