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
(3) 精华鉴赏。
苏轼说: “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本诗就是“诗中有画”的一个典型例子。首联点明了季节 ( “秋” ) 、时间 ( “晚” ) 、地点 ( “空山” ) 、天气 ( “新雨后” ) ,为画面定好了基本色调和轮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的确具有画的特点,写出了山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不但画意盎然,且流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王维精通音律,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他的诗也有音调和谐、节奏铿锵,富于音乐性的显著特点。本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前者用二二一节奏句式,后者却换了二一二节奏句式,造成了音节上的节奏变化。颔联中的动词“照”和“流”用在句末,颈联中的动词“归”和“下”用在句中,不只是避免了句式的重复,而且使诗歌音调和谐铿锵,富有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
从军行 ( 之四 )
(1)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一约 757) ,字少伯,太原 ( 今山西太原 ) 人,一说京兆万年 ( 今陕西西安市 ) 人,唐代著名诗人。唐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 (734) 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 (742) 迁江宁丞,后贬龙标 ( 今湖南省黔阳县 ) 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诗名轰动一时。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其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深厚婉丽、风神摇曳,为后人所赞誉。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屑《相和歌辞•平调曲》,共有 7 首,这里所选的是第四首。
(2) 基本解读。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首句写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青海”,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雪山”,祁连山,在青海东北;又青海南有积石山,亦称雪山。长云,指天空大片的阴云。青海湖上升起大片浓云,绵亘低垂,遮蔽着远处的雪山。
次句写孤城戍守,四望荒凉,遥望来路上玉关屹立,而思乡之情因之倍增。正常的语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孤城,即玉门关 ( 今甘肃敦煌西北 ) 。因为关隘是筑在边境的险要地方,用以防御敌人进攻的,所以总给人孤零零的感觉。玉门关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人。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所以玉门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所寄。
末两句,写万里边塞虽然环境艰苦,但男儿卫国的一腔热血,并不因此而削减。大漠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归还。一股豪勇壮烈之气撼人心扉。 “楼兰”,西域古国名 (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 ,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匈奴王。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豪气冲天,令人振奋。一个“还”字,又把战争的正义性交代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