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必修一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七、学习第二段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明确:

   ⑴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⑵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八、学习第三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

    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九、学习第四段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