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2023-07-19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篇1

  4月7日,汕头东厦中学许琪老师在汕头“一模”分析会上,执教了《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公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设置及常见题型

  2、分析学生实用文阅读答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3、结合文本掌握答题要领,提高答题得分率

  【教学重点】

  掌握答题要领,重点突破,提高答题得分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

  实用文文本包括传记、新闻(包括访谈)、报告、科普文章四类。赋分15分,题目三道,考查的能力方面分别是: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注意要点――选材以新闻(含访谈)、传记为重点

  1、常见题型:

  (1)鉴赏文体表现手法及作用

  例题: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19题)

  (2)分析词语或句子含义,概括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

  例题: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关市XX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19题)

  (3)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

  例题: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6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关市XX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21题)

  (4)探究本中的疑点和难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的深层意蕴

  例题:《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XX年本文又被评为xx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5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21题)

  2、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①内向型:

  a《现代汉语词典》对“特殊”这个词的解释是: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文中“特殊”一词一共出现了8次,请你结合文意阐述“特殊”一词在文中的几种特殊含义。

  ——《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揭阳市XX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21/2)

  b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

  ——《舞者之歌》(XX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0题)

  c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19题)

  此类提示语提示我们需要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②外联型:

  a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三部分小林、小王以及志愿者所说的话的理解。

  ——《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揭阳市XX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21/1)

  b对此,你如何评论;

  此类提示语提示我们答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

  ③内外结合型:

  a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

  例,谈谈你的看法。

  ——《舞者之歌》(XX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0题)

  b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21题)

  此类提示语类提示我们把上面两者结合起来答题

  (2)关注答题规范提示语:

  ①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19题)

  此类提示语要求我们不应原文照抄,要在筛选整合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

  ——《舞者之歌》(XX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0题)

  此类提示语要求我们答题时要注重条理,分点说明

  审题要求:仔细阅读题目,划出相关提示语,按照提示要求规范答题。

  三、答题常见错误类型及纠正

  1、脱离文本、机械答题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鉴赏文体表现手法及作用的题型上。

  示例1: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4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关市XX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20题)

  学生答案:本文能广集材料,反复考证,能抓住了人物的本质,从环境中去说明人,能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学生答案分析:此类答案只是将理论机械地套入,忽略了具体文本的具体特点。

  解题思路:注意文体“基本特征”应该包含着这样的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新闻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

  参考答案:①多处直接引用传主话语、书信及其文章中的内容,真实可信。②结合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材料详细而确实。③作者是传主的儿子,对传主了解更为全面客观深刻。

  示例2: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青山不老》(惠州市XX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试题18题)

  学生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学生答案分析:只注意了通讯文体开头引用故事在结构上的作用,未能根据具体文本所引故事的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因为他们两人都备下了棺材,表现了决死的勇气,有相似之处(或:用庞德的大丈夫气概衬托高富的忘我精神);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读者的兴趣。

  题型归纳:①传记的真实性、文学性、概括性如何体现;

  ②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如何体现;

  ③新闻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作用等;

  ④传记、新闻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解题是时应注意一般具体相结合。

  举例说明: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19题)

  答案要点:⑴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经过近百次试验”,(仅举一例即可)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这个答案还可用于这篇文章怎么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征)

  ⑵用数字表现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XX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这个答案也可以考察新闻细节的描写的作用)

  ⑶本文用“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的具体数字进行对比,突出了郭兆松比其他擦鞋者贵一倍却生意红火,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个答案可以回答这篇文章的导语部分有什么特点)

  ⑷本文用“1991年”XX年“XX年11月6日”等具体数字显示时间的具体推移,使事件更加清晰。

  2、未能整合、大段摘抄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的题型上。

  示例: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5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光市XX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19题)

  学生答案:他常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他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他说:“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对他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 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乐天知命”。

  学生答案分析:照抄原文原句,这种答案是对内容的“陈述”,不是对内容“特点”的“概括”。

  解题思路:在圈定文本有效信息区域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对具体的描述进行提炼、概述。

  参考答案:重视内在修养,推崇儒家思想,勇者无惧,淡泊名利,当仁不让(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仁者不忧,乐天安命。

  解题方法:①整体阅读,通盘把握;

  ②明确目的,划定区域;

  ③根据要求,整理呈现。

  3、片面理解,草率答题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分析词语或句子含义,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的题型上。

  示例1:“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20题)

  学生答案: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

  学生答案分析:只注意到此语句在结构中在作用,没有注意到在内容层面上在作用。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除了要注意到关键语句在文章层次结构中起的作用外,还应该重视语句在内容上的深层意蕴,答题时不应草率完成,要学会联系背景,分析语句中的修辞手法,剥开修辞的外衣,找寻蕴藏在当中的抽象道理和深层的含义。

  参考答案: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重大的一个转折点。

  示例2:《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XX年本文又被

  评为xx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5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21题)

  思考点:什么是新闻价值——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

  思考的方向:

  事件本身有没有宣传价值(什么价值);

  事件中的人物有没有示范作用(什么作用,一般可从精神层面去考虑);

  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程度,是否切合时代主旋律。

  参考答案:⑴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⑵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⑶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四:小结

  1、  审清题干     

  2、  会用技巧

  3、  规范答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篇2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2

  参考阅读(略)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 ̄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 “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5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19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XX年第九期)

  19.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5分)

  ⒛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4分)

  21.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6分)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8.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19.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6分)

  20.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19.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20.“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