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 篇1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 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6.分析、揣摩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 总是:________② 还:________③ 自然地:__________④ 常见:___________
中考改革的趋势是增加主观性试题,以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此语段题除第1题外,都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特别是第4题,属“牵一题而动全文”型,要求考生能整体地把握材料,不能断章取义。同时,限定字数答题,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照搬原句是不能得分的。
答案:
A. 第① 句的“小事”是指蔡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援助劝慰了我。
B. 第④ 句的“懂了些事”是指懂得担心父亲的安危。
C.第① 句“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与第(8)句“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不能互换。
D.第(9)句的“慈爱”“公平”“伟大”这几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
A.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
C. 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D.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
答案:
三、1.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2.① 我上小学时② 家里、学校③ 我、母亲、蔡老师、小“反对派”④ 母亲和我担心父亲的安危⑤ 小“反对派”欺负我,我很难过⑤ 蔡老师援助和劝慰了我,排解了纠纷3.前一个表特殊含义,后一个表引用心灵纯洁4.D 5.A./B.x C./D.x
四、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国,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脆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答案:
四、1.读书;静悄悄、人声鼎沸2.B3.D4.C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6.甲段中,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写成“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合乎情理?为什么?这样改行吗?分别说明“行”或“不行”的理由。
答案:
五、1.语言肖像心理2.掌柜正在慢慢结帐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帐3.“我”对于勒充满同情心,但碍于父母之命,不敢上前相认 4.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有两种命运:爬上去 的就可作威作福,爬不上去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属后者,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5.贼、讨饭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人道德的堕落,良心的泯灭,人与人的关系只剩下金钱关系6. 改后也合乎情理,因为严刑逼供迫使认罪,也符合丁举人的性格。但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不足以表现丁举人对已经认错的孔乙己仍然不放过的阴险狠毒
六、 只有陈景润……
3.文中用以叙说陈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
6.文章的题目和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
“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A.老人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回家。
B.每次路过这里,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C.姑娘声音清脆,很好听。D.“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
B.文章的构思美表现在:结尾出人意料,给人美感,意蕴丰富。
C.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表现青年人对老人、对劳动者的敬爱。
D.文章的主题是:能够理解人、关心人是一种美德。
答案:
八、1.略2.① 从② 开,这里是“取”的意思③买④ 击3.① 比喻声音在夜色中柔和而清脆②指笑声在夜空中回荡4.① 表现老人生活朴实,工作辛苦② 表现姑娘心灵美好,性格美好5.C6.A
答案:
九、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5.略
答案:
十、1.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2.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3.不占公家便宜4.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为了反衬爷爷的优秀品质
十一① 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② 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③ 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A地推理论证,B地测量计算,国地搞好实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④ 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⑤这粗心与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⑤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①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D研究,终于发现了“钒’。(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研究,成了“溴”的发现者。(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11)这句话应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1)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2)产生)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第二段的论点是:
A. 辨伪去妄——指判别正误,提出新学说。B.懒惰——指全盘接受,从不怀疑。
B. 有问题——指提出疑问。D.美术上新的作风——指画家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态度。
E.“学问① ”和“学问(2)”含义不同,“学说① ”和“学说② ”含义不同。
5.第二段中的“这样”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
十二、1.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引名言警句(引用);列举事实(摆事实) 3.A D 4应画在“要这样”之前,是条件关系5.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
十三、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将全文分为两个层次应从哪里划开?
答案:十三、1.① 增强语势,表达清晰,有力量② 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表现出所提问题的重要性2.中国革命整个革命历程刚刚开始3.务必……务必……4.比喻论证5.从“更艰苦”后划开
十四、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1.朗读第一句话,应强调的一个字是:___
5.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 篇2
(6)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态美、装饰美在某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灼灼闪光的缘故。
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26.说说人怎样才能追求到真正的美?(3分)
答案:二十八20.人应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对..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22.B 23.C 2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5.指心灵的美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切美26.首先应正确理解美的内涵,再勇敢地去追求心灵美、智慧美、行为美,在此基础上追求其他的美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 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27.第三段中点明人的生命之火所以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30.指出全文说明内容是如何排列的:
答案:三十24.①心脏在夜间还在工作②生命在继续着③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④神经系统在人睡觉时仍在紧张地工作 25.①大量②部分③据试验④极端重要最大历.心脏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27.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28.文中第一句话29.全文呈总分式结构30.循环系统十呼吸系统十消化系统一调节系统十神经系统
三十一 富且益坚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5种本领,但会飞过不了屋,会缘而不能攀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先人。这种本领有什么了不起?"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一切学科都应该知道一些,但有些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指出:“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增长的一门或几门。”在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和爱好,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以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由于列宁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22.文章第一段与第二段论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25.第二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其特征是__(2分)
27.选文② ③ 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3分)
答案:三十三23.D 24.韦编三绝说明当时确已出现“策”25.缩微图书越来越小26.B 27.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28.通过举事例,对“缩微图书”的说明更全面、具体29.缩微图书是使用照相机把书或资料拍摄到胶卷上的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①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34.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2分
35.第(6)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____;"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____4分
36.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4分
30.做事事情31.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32.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33.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身感受的34.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他对眼前所见熟视无睹) 35.“方便”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更多的意义”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36.作者的写作用意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启迪人们注意“是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三十六、古诗
10.(1)《论语六则》中论述学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A. 对某一作品提出批评,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B.我没有从事过写作,就不能对你的作品提意见吗?C.即使你从未作过厨师,我也允许你对我做的饭菜说三道四。D.我从未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品尝出炒鸡蛋的滋味,母鸡行吗?
答案:三十五10.(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1.D符合当时说话的气氛和厨师的身份特点,语言既生动又幽默,比喻贴切,反诘有力
15.第二段中画线的①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②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2分)
A. 先叙事,后议论,再抒情。B.先议论,后写景,再抒情。
C.先叙事,后写景,再议论。 D.先叙事,后抒情,再议论。
17.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案:三十六12.① 边,边际 ② 阳光,日光③ 景象④ 详尽13.北宋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14.前人之述备矣15.空间、时间16.C 17.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答“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两样吧”也算对)
A. 讲演者和大家B.所有到会的人民群众
C.广大的市民D.讲演者、到会的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A. 使语言干净利落B.使语言铿锵有力
C.表示立场坚定、敌我分明和对敌人的愤怒D.表现作者愤慨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分析]上述题以一篇比较典型而又比较通俗的议论文作阅读材料,从字、词、句、论点、论据、篇章结构等方面设计试题,对议论文知识及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就题型而言,以选择为主,兼有填空和简答。解题时,应先通读选段,对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对照试题,逐个解答。涉及全段的5.6.7题,可回过头再读一遍,仔细考虑,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