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

2019-05-12

④ 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⑤ 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⑥ 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 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⑧ 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二、跟踪训练

下列句子都有歧义,试说出它们的不同理解。

⑴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⑵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⑸他借我一本书。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⑼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⑽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⑾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⑿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⒄本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揭幕仪式。

⒅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⒇老李看到他很不高兴。

    参考答案:⑴“走”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⑵“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⑶“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⑷“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告”。⑸“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⑹“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负责修车的人”。⑺“长”可多作chá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⑻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⑼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⑽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⑾“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⑿“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王大伯”。⒀“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⒁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⒂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⒃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管教不当的批评”。⒄在“其他”后停顿,表示本市的另外一些领导;在“其他市”后停顿,表示除本市外还有另外市的领导参加。⒅“他”不认识其他人,“许多人”还不认得他。⒆“在屋顶上”的是他,还是我?⒇可理解为老李不高兴,也可理解为他不高兴。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