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教案

时间:2025-04-05

《天游峰的扫路人》读写训练(精选14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读写训练 篇1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要让学生理解老人的乐观和豁达,必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老人工作的不易,再从老人的话语中感受他的乐观。这样老人的形象才更为立体,也更为丰满。

  文章一开篇便描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我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读,以及找出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进行感悟。充分体验了天游峰的“高”和“险”。年轻的游人们都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返,从这一方面衬托出了扫路人的不易。作者在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时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时来刻画,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加生动。

  在感悟文中作者与老人对话这部分,我以一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让他们先从老人的外貌、神态开始描述,感觉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位朴素的老人;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位勤快的老人;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位有点老土的老人……这时,再从作者和他的对话入手,感受老人的开朗、乐观。这时再问“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学生基本能答出乐观、开朗、豁达(也有学生回答道这是一个淡泊名利的老人,一个了无牵挂的老人)。

查看全文

抓住重点强化训练(通用2篇)

抓住重点强化训练 篇1

  《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8个自然段,前3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乌鸦和狐狸是近邻,乌鸦给孩子找到一片肉,狐狸想吃乌鸦叼着的肉;4至7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讲狐狸为了骗到肉,对乌鸦说奉承话,使乌鸦最终上当受骗的经过;第8自然段讲狐狸的骗局得逞。

  教学本课,除了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外,重点是以找准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指导思想,用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重点词句和朗读训练的方法,达到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我的教学设计是:

  一、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规定三个课时完成,而且建议第一课时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讲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内容,指导朗读,记忆字形,完成作业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和严谨,第一课时松,第二课时容量相对较大。而我把讲读课文安排在第一课时。导课后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这一工具自读课文,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抓住乌鸦“叼”肉和狐狸“叼”走肉的两个“叼”字,重点让学生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原因和经过,再利用一节半课的时间完成其他教学任务。剩下半课时,可以从《自读课本》中选一篇与本文结构、思想内容、语言特点相似的一篇文章来指导学生阅读,以达到深化教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习惯的目的。

查看全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同步训练(精选14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同步训练 篇1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逼狭(    )  崎岖(    )  阻抑(    )

  2.解释词语。

  崎岖:

  3.仿照“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冲过去的。”造一个比喻句。

  议一议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作者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3.对此文你还有什么见解?请和大家讨论一下。

  读一读

  课内阅读: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查看全文

《草》同步训练(精选14篇)

《草》同步训练 篇1

  卫生员抽噎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的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更好些!”“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微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象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面跑去。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1.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周副主席说:“要记住这些草”,“懂得这些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副主席的声音既是“又慢又轻”,为什么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周副主席在小说中一直是很严肃的,为什么到最后他“宽慰地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5分钟训练(精选12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5分钟训练 篇1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逼(    )狭(    )                     崎(    )岖(    )           阻(    )抑(    )

  回环(    )曲(    )折       亦复(    )如是(    )

  2.本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含义的理解。

  4.对作者所说的“趣味”的理解。

  5.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6.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你觉a得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试分组讨论,小组长做摘要记录。

查看全文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精选14篇)

《往事依依》同步训练 篇1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浩(    )  如(    )  雕(    )  (    )刻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装满婵娟(        )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3.文中四件往事给“我”的启示最大的是(    )a.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好处。b.多读优秀文学作品,能使人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c.听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能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人的爱国情怀。d.听老师的话,一生都会受用不尽。4.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2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________________”;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_______________”。(3)仔细阅读这两节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a.《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b.《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中”。c.《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d.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1〉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2〉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3〉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4〉“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6〉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8〉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9〉此后我就要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10〉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11〉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节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5.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5〉段划线的句子中“我”感到“震悚”有哪些原因?7.下列各项说法中,你认为与文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想方设法为“我”买来一套,表明她尽管没有文化,却能够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b.文段中对长妈妈先是称“阿长”,后来称“我的保姆,长妈妈”,这表明“我”对她的态度有了转变。c.“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突出了“我”对阿长的敬意和感激。d.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原因是书的刻印虽然粗拙,但图文并茂,内容很深刻。8.第〈9〉段的内容与长妈妈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有什么内在联系?9.文中一再提到“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按你的理解,“我”为什么对这类书感兴趣?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说一说。10.第〈10〉〈11〉段运用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