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5: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2019-03-22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我们在解答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排除命题人设置的干扰因素。如:XX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d项就是无中生有的干扰,XX年高考江西卷第12题a项就是以偏概全的干扰,XX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b项就是因果颠倒的干扰,XX年高考安徽卷第6题c项就是时位错乱的干扰。
    4.新旧联系,巧妙迁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虽然选文在课外,但是答案仍在课内,我们应该将课内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把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学会思考,学会答题。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析意图。有关历史的文献,大多有明显的倾向性,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立场说,如晋代魏,统一天下,陈寿写作《三国志》时,明显站在魏国立场上;其二借鉴说,如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的写作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其三家谱说,如梁启超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一家谱而已。”可见,有关历史的著作或多或少带着作者或朝代的烙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受写作意图影响。而文中有关注解、人物、朝代等信息,对我们理解意图、把握内容会有帮助。
    2.看写法。“写法”就是写作方法。一篇历史文献材料,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议论上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看这些写法,抓住文章形式上的显著特点,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分析文章内涵,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观点态度。
    3.抓关键。古代历史文献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议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点。
    4.查语境。语境即具体的语言环境。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的多元性,单独看某句话是一层意思,服务于某个中心,把它放入全文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从语境的角度去考虑,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
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文言文“分析综合”考点命题的形式,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一般设两道题,前一道题往往将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事特点作为辨析思考的对象,聚焦于一点,要求学生选出符合规定的一项;后一道题则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文意,正确分析概括,排除干扰,选择答案。常见的失误情况是:
    1.文意的曲解。如:XX年高考湖南卷第11题,要求学生选出不合文意的一项,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不理解文中“失己”的意思,所以没有选择c项。“失己”是“失去了自我”的意思,而不是“无暇顾及自己”,可见正确理解文意是答好题目的基础。
    2.时序的错位。以叙事见长的文言文选段,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事件发生的时序颠倒,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正确判断。如果在答题时注意从不同的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信息区间,把不属于该时段的项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例如XX年高考湖北卷第12题c项,三世祖14岁补博士弟子员,后来应选任永平郡司训,最后才迁颍川王府教授,并非“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这个误点就是时序的错位造成的,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容易疏忽。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