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5: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2019-03-221.审题干,明概念。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准确把握题干所说明的内容,即关于某人的“什么”。如:XX年高考全国卷i要求筛选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其中a项,前一句“顺昌民以刚为命”,表示当地老百姓听从廖刚的指挥,没有表现“安民”的意思,不合题意。d项最后一句“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也只是对皇上提出的建议,并非“对不公事敢于抗争”,也不符合题意。
2.溯选文,识主体。将所列文句纳入选文,分析并对照主体,辨清是“谁”。如:XX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要求筛选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第②句“汉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说的是高帝的做法;第⑤句“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说的是御史执法,主体都不是叔孙通,所以不合题意。
3.入语境,看句意。对所列文句的准确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思考判断。如:XX年高考湖北卷第11题,要求选出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a项中第一句“既为兵,不获如志”,说的是孟德当兵以后,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与题目的要求无关。c项中第一句“一日十病十愈”,说的是孟德“生存艰难”,第二句“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说的是孟德不怕死,没有被老虎的威势所吓倒,表明了“无所畏惧”,此项符合题意。
4.明事理,判性质。此类试题所列句子一般是陈述某种事实,必须对其表明性质作出判断。如:XX年高考辽宁卷要求选出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说的是真性情,不作假饰。第三句“乃手自取靴履,持之击之”,表明王罴对污吏的深恶痛绝,没有丝毫的做作,符合题意。
5.比选项,得答案。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比照一下选项,答案便明显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答出某个论点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的结果等。一般说来,解答此类问题,总有其思路。
1.理清脉络,理解文意。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是人物传记,其次是历史散文。阅读时,首先应从宏观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文章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分类,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三是对议论性的材料要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条分缕析,不要遗漏。如:XX年高考全国卷i,d项“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的说法不当。通读全文,就可以看到文中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廖刚想起用人才来防备金人入侵,并非针对秦桧一人;二是廖刚的建议由于秦桧的反对而没有被采纳。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必须明确要求,懂得考题意图,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遗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中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明白其意义,还是掌握句式特点。如:XX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细读文章,题文对照,我们便可知道c项不正确,文中举出晋文公、楚王、越王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要君王提倡兼爱,大家就会实行,并不是说“‘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题目考查的意图是理解材料的用法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