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巴赫》学案
2018-11-02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播放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听这段旋律的感受。
2.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这首充满诗意委婉动听的小提琴曲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汉姆编写的,此曲一经上演便立即闻名遐迩,广受大众欢迎,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汉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多少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成为不朽的杰作。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诗品如人品”,同样的,一个音乐作品也同作曲家的品格息息相关,那么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何以成为不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赫,感受巴赫的音乐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欣赏旋律,交流感受,自由发言。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恐怕没有几个学生知道巴赫及其音乐。通过欣赏巴赫的音乐,可以唤起学生对巴赫的情感,拉近学生和巴赫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走进巴赫。
交流课前学习收获,共享资源 1.本文应该掌握的重点字词(可找学生上黑板写一写,另找同学订正、补充);如:三缄其口 钩稽 仆仆 干涸
一曝十寒 肆意狂放 脖颈 静谧安祥 氤氲
2.让学生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如(此略) 1.积累字词
2.交流资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在班里交流,可以资源共享,同时取长补短。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a文章写了什么内容?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也可以指读) 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作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巴赫的音乐尤其是其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表现了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谦逊、质朴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巴赫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语文阅读学案强调感悟与体验,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创造基本条件。
再读课文
理清思路体会写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这篇散文在写法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1.本文主旨是歌颂巴赫的高尚品格,为什么文中有很多内容写到小溪?
2.学生对第一个问题讨论后进一步引导:本文写到小溪、巴赫的音乐以及巴赫的品格,那么作者是怎样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的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3.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
第1、2两个自然段写自己一直想写一写巴赫,却又不知该怎么来写,因为“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第3、4自然段是过渡段。指出巴赫名字德文的意思开启了我的写作思路。
第5、6自然段写巴赫的音乐价值由埋没到被发现的过程,就像小溪即使弱小却能常青常绿。
第7自然段是过渡段。
第8、9、10、11、12自然段赞美小溪的性格和品格,并指出也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第13、14、15自然段赞美巴赫的伟大如清澈的小溪。
第16、17、18自然段描述听巴赫音乐的感受――眼前永远流淌着静谧安祥、清澈见底的小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