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古代叙事散文
2018-03-14【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考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3. (•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