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讽刺语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
吾师道也 (道理)
师道之不复 (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5、古今异义词辨析。
古:一般的人
众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学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板书设计
破 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 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 对 (三层对比)
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小结〗
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
“古之圣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
“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3、背诵本段
4、抽查小测
解释加点的字:
耻学于师 圣益圣 从师 师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
1、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
2、讲读三、四段
①译 ②读 ③析
第三段: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照应: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践……”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有一石三鸟的作用。
第四段:
【板书】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
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
“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
“学于余” (从师学习)
“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3、总结
写作特点:
①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
②语 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
└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
4、讨论问题
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
┌首次明确老师职责
精华│强调学而知之 (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
┌厚古薄今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糟粕│
└轻视劳动人民 (阶级偏见)
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
5、完成习题。
6、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文辞、一切道,都是不同时代不平现实环境的产物,那么,所谓古文,就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响的。当他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来观察问题,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陈腐的儒家正统思想的羁绊,因而他的创作和理论出就放射了动人的光辉。
韩愈的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清代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共240多篇,而韩愈一人就选了24篇,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独占鳌头。(其次为苏轼17篇;《史记》14篇;欧阳修13篇;柳宗元11篇。)其重要作品除《师说》外,其余的简介于下:
《原毁》: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丑恶淡薄,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严格而详尽) (宽容而简约)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尽,苛刻) (低廉寡少)
《杂说四》(《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
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继晷 补苴罅漏 回狂澜于既倒 含英咀华
舍屈聱牙 动辄得咎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场丑态,令人啼笑皆非。叙述用对比法,流畅而有气势。苏轼很欣赏它,夸张地认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蓝田县丞厅壁记》实际是为“种学绩文”(勤学能文)的崔立之鸣不平,同时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还在许多书信里,为自己或朋友鸣不平,实际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诉和抗议。
《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文)记述许远、张巡、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事变绘声绘色,可歌可泣。
《祭十二郎文》(抒情散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文章结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悼念亡侄 的悲痛,感情真实,恰如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他是我国古代运用语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生动、鲜明的特点,词汇丰富而句式灵活多变。他新创的精炼的语句,有不少已经成为成语,至今还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3
一、难字注音
句读 dòu 或不焉 fǒu 官盛择近谀 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二、一词多义
1、惑:传道、授业、解惑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动词)
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
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
4、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人称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
其可怪也欤!------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三、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不拘于时----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四、词类活用(见原文注释)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4
本节课的讲授环节是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发现、质疑。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提问、回答、互相评价来展示他们的成果和质疑。并针对这些疑问,通过PPT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分析文本语言来感悟作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精神,并培养自己勇于反省的精神;让学生熟悉作者韩愈及文体知识,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使学生能力和精神上都有收获。
面对《友邦惊诧论》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一等的位置,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通过研修学习在课件制作和授课安排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5
师说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代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代,《诗》、《书》等六经经代及解释经代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师说教案。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师说教案》。因此二人影响巨大,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字词疏通
2、内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明确:
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7
一、学习要点
1.关于作者、文体等的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洛阳东))人。自谓郡望昌黎(郡望,郡中显贵的氏姓。望,望族,有声望的世家。昌黎,在河北省),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经几度被贬,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初继承六朝骈偶、纤弱文风,韩愈积极提倡古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散文在继承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此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文名篇之一。韩愈时年35岁,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文章抨击了当时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的士大夫阶层,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能、作用。
“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周敦颐《爱莲说》、韩愈《马说》、袁枚《黄生借书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课文内容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论点: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
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出了教师的职能、作用)。
从师的原则(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段为下一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确立了理论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批判反面现象,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第3段)举正面事例论证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写为文之由,批判时弊,强调自己观点
3.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①中心思想:
本文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②写作特点
其一:①运用对比手法,正反对比,有破有立,说理鲜明透彻,说服力强。
第二:②语言多姿多彩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配合,有姿致,有气势。
多种句式(疑问、感叹),增强语气、情感。
顶真修辞,语句前后紧接,气势通畅,更好地反映了前后文理的联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 (《后汉书·董宣伟》)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下文又称“主”。②苍头:奴仆。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④帝:即汉光武帝。⑤黄门:指太监。⑥文叔:刘秀的字。⑦班:分发。
1.“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强使顿之”的“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shù qiáng B.shǔ qiáng
C.shù qiǎng D.shǔ qiǎng
2.对下列四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纵奴杀人 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C.强使顿之 顿:指磕头。
D.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都。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因匿主家 (2)驻车叩马
因格杀之 宣叩头曰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也不同。
4.与“而纵奴杀人”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乞一言而死
B.而翁长铨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与“宣悉以班诸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何以治天下
B.即以头击楹
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6.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藏亡匿死 (2)强项令出
A.(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B.(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C.(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D.(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7.“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发出一个命令吗?
B.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一个命令执行吗?
C.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
D.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县令执行吗?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的恩德,而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数:列举,故读shǔ。强:强迫,故读qiǎng。)
2.B(谢:道歉。)
3.C(两个“因”是“于是”;第一个“叩”通“扣”,是“拉住”之义;第二个“叩”是“磕头”。)
4.C(题干的“而”表转折“可是”。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就”。第二个“而”是代词“你的”。D项“而”表结果“因而”。)
5.D(题干“以”是介词“把”。A项“以”是介词“用”。B项“以”是介词“用”。C项“以”是表目的连词“来”。)
6.A(亡:逃跑。强项:坚强不低头。)
7.C(威:威力。令:县令。)
8.D(公主说的话是激怒皇帝制服这个小县令。)
【译文】
陈留人董宣做洛阳县令。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等到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在车右边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停住公主的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一画,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喝斥这个奴仆下车,于是打死了他。公主立即回到宫中向皇帝诉说,皇帝大怒,叫来董宣,想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就死。”皇帝说:“你想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您有圣明道德使国家中兴,可是放纵奴仆杀人,将要凭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棒打,请允许能够自杀!”他立即用头撞柱子,鲜血流满脸。皇帝命令小宦官抓住他。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使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你当百姓时,敢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来查。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不能跟百姓一样!”于是下令:“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吧!”皇帝赐给董宣三十万钱,董宣全把钱给了各位官吏。从此董宣能够打击豪强不法之人,京师没有人不震惧。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8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同时, 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
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9
《师说》课文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12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仅(我)会遭到(世俗)责怪,也会因此使你受到非议。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答案讲解】
1。D2。AB3。A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13
【教学设想】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它与《劝学》一起构成该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纵观以往的教学,老师们把《师说》当作一般议论文来教,寻找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现在看来,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问题的。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揭示文章的针对性,按杂文的理路来教。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教学中应当把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师‘道’”作为一个深入探讨的重点。文言文的学习强调诵读,在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诵读的欲望。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目标】
1.归纳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杂文的针对性。
3.理清文章结构,推敲作者的主要观点。
【积累整合】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吴讷在《文章辨体》中认为“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是:“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这种文体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议论文,而是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就是这样一种文体。
4、文言积累
(一)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二)一词多义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研习探讨】
1.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当时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之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请从文中找出反映当时从师的一些不良风尚的语句。
交流明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针对这种不良风尚,韩愈是用什么样的策略作出有力的批判的?
交流明确:
-用了三组对比,突出了耻于从师这种不良习气的愚蠢。
针对“今之众人”,文章写道:“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针对“于其身也”,文章写道:“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针对“士大夫之族”,文章写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最后正面举孔子从师的例子,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3.杂文往往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请你找出并感受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再诵读课文,交流明确:
-语气词:乎、也、欤
-感叹词:嗟乎、呜呼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复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也!
4.推敲作者的主要观点,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1.在文中找出作者表达的观点
交流明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亦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圣人无常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文中要阐述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阐述的?
讨论交流明确:作者最主要的观点是――学习必求师;从师为师道。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能解惑 世人皆有惑 -→ 学习必从师
闻道有先后,师先闻道者 -→ 从师为师‘道’
第二段:“师道之不传已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唯师能解惑;惑而不从师,惑终不解)←→三组对比:
一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待从师完全的态度-→人必从师
二是为其子择师,自己却耻师-→小学而大遗,惑也:从师为师“道”而仅非句读
三是为君子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 -→之所以“师‘道’不传”“师‘道’难复”,士大夫之族难辞其咎!
第三段:列举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不言而喻重申了从师的必要性。但它的主要意图体现在“无常师”三字上,强调从师的本旨是师“道”——孔子无常师,恰是“吾师道也”(从师为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条本已存在的真理使然,孔子从师唯“道”而不唯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是对“无常师”三字的解析,阐明了师与弟子之别只在一个“道”字上,到这里已使士大夫据守的“耻师”世俗悖论陷于瓦解,再将从师与贵贱、尊卑强拉硬扯在一起,不是无知,便是别有用心。由此从根本上消除“今之众人”从师之“忌”。显然,这一段是对“人必从师,从师(为)师‘道’”论证的正面收束。
第四段:交代作《师说》的缘由——褒奖李氏子蟠不顾世俗压力,继承师道传统的可贵精神。作者对李氏子蟠“能行古道“(传统从师之道),“不拘于时”(“耻师”世风)的嘉许,正是呼应对中心论点已做出的论证,倡导与呼唤尊师重道之良风。将“能行古道”(古代从师传统)与“好古文”联系在一起加以赞扬,则强调了“尊师”与“重道”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背诵《师说》;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14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我预定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现在主要对第一课时总结。
课堂导入以后,学生根据材料对作者及作品背景进行必要的了解之后,我的安排是先给学生时间结合下文注释理解前两段的文意及相关文言知识,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要求每个组提出五个问题,写到黑板上,然后再让其他小组回答,之后再提问题,老师解答,教学过程中基本是按预想的进行的,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环节是提出问题,七个组上台板书问题,我的初衷是借此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并培养学生捕捉文言知识点的意识,可能是我说的不够清楚,有的小组上来提的问题就是关于段落文意的,我再次说明之后,依然有个小组还是提出“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另外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如总结“师”用法,教学相长,通过学生提问题,也让我发现老师教学语言的严谨的重要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针对课文的知识点,提问回答形式相较于过于老师单方面教学课堂要活跃得多,学生参与热情也较高,不全的知识点我再强调补充。后面再提问题环节,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于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语法现象还是不太理解,举一不能反三,这是以后文言文教学还要多作强调的内容。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B、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4.多媒体投影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幻灯片放映)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幻灯片放映)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三、文体简介
我们来看一下题目,师说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呢?(提问学生)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四、朗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读准字音并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
(一)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
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之—代词,指道理;固—本来;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无—不论,不分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二)、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
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小学—小的学习方面;族—类;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已—罢了;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六、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
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