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社科文章阅读

2018-03-14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之社科文章阅读
 

  一、考点点击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和艺术鉴赏等。
  
  二、常见误区
  
  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分三步:1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2,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3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
  1,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2,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相反。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3,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相反。
  4,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将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5,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选项却脱离原文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6,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态度,让人感觉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7,不明事理。偷换概念
  将原文中的a概念换成b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a事物,而选项说的是b事物,义理混淆。
  8,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将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或将有因果的两个事物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三、链接高考
  
  1(XX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昊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