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精讲精练复习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教案

2018-03-04

 2.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这类“名句”写的是寻常事物,作者平中见奇,推出新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言常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提示真理,给人启迪。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以之勖勉他人鉴戒自身,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益”,亦为命题者看重。
 3.言辞警策,辉映千秋。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寄意寒星荃小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脊梁式的人物,彪炳史册,垂范后人,他们表达自己理想信念情操气节的警句,也随着其事迹众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们在钦佩其业绩之同
时,也就很自然地记住了其人之“名句”。
 4.绘景融情,体物入微。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描绘风花雪月,歌咏湖海山川,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类“名句”融情于景,情景相生,触发读者思绪,引起读者共鸣,颇具艺术魅力,深受人们钟爱,也很容易为命题者注目。
【难点探究】
择取“名句”的几个方面:
1.首选目标:先秦诸子散文和唐宋近体诗中的“名句”。
先秦诸子散文和唐宋诗词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两个高峰。诸子散文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历代仁人志士立德修身,匡世济民,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时至今日,仍为读者广泛喜爱。唐宋诗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绝句”,以方寸之地抒写万物,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命题者不可能不去扫视这两个时代两种体裁中的“名句”。
2.重点内容:提高思想素质,增进认识能力方面的“名句”。
读书一为明理,一为识事,在这方面,古人留下了许多箴言。这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提高人的素质,增进认识水准,是“名句”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主要途径:由名人向名句“辐射”,由课内向课外扩散。
“名句”之“名”应当说与“名人效应”密不可分。纵观37条“名句”的作者,没有学生不熟悉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注出处为马总《意林》。其实,此句系马总据《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改)。因此,不妨以学生熟悉的名人为中心,向“名句”辐射。以屈原为例,“屈平词赋悬日月”,但符合上文界定的条件、应为中学生识记的“名句”似乎并不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离骚》)。笔者认为,结合屈原生平,介绍上列课外“名句”,一般地说,检测非教材中的屈原“名句”,不会超出这一范围。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