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精讲精练复习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教案

2018-03-04

“重要作家”包括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所处时代或国别,他们的风格流派和主要文学成就。
“重要作品”包括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包括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文学体裁常识”要求了解文学体裁的一般知识,识记重要作品的体裁。
  为了减少高三学生识记的负担,这三项都没有列入XX年、XX年高考语文考试的范围,但今年又重新纳入考试范围。在XX年以前,文学常识的考查大多为客观题型,常见的设误类型有以下几种:
 a.作家作品的错误搭配。
 例1:《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秋浦歌》的作者应是李白。)
 例2: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李有才•板话》、《农村三部曲》等。(《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的作品。)
 b.对作家时代的错误判断。
 例3: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给后代极大的影响。(吴敬梓是清代作家。)
 例4: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巴尔扎克生于1799年,卒于i850年,当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
c.对作家流派的错误归类。
例5:《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而“桐城派”是清朝中叶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姚鼐等。)
d.对作品人物的错误分析。
例6: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的形象,反映了她在革命斗争中觉醒、成长的过程;而《围城》只是表现方鸿渐等知识分子在逃往过程中的虚荣、自私等品性,并未反映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e.对文学体裁的错误表述。  
 例7: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散曲不能包括杂剧,元曲的种属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和套曲。)
 例8:《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哈姆雷特》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体裁是戏剧。)
要点4  名句名篇
高考试卷上已经出现的名句,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引譬取喻,意蕴丰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这类“名句”具有明晰的象征意义。刘禹锡的诗句揭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李商隐笔下的“春蚕”“蜡炬”是对默默奉献的人们的写真。韩愈的诗句点明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阻遏。杜甫的诗句将抽象的听觉形象化。这类“名句”意象丰赡,境界开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命题者青睐。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