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二是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
三是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以及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考题例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析】答案示例:(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是XX年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的第20题,一共有三问。诗歌体裁不必多言,而要回答后两问,则要理解两首诗营造的意境与共同塑造的形象“雁”了。
“雁”这一意象常常用来表达“游子羁旅思想,恋人孤独怀人”之意,而韦应物的《闻雁》
后两句描写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斋的空寂,这样的环境气氛中,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近的雁鸣之声,这声音在秋天的雨夜显得格外凄清,引发诗人联翩的浮想:雁是南归来,我却不能归去。
赵嘏的《寒塘》前两句写自己早起临水梳洗,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的景色,点明时序“秋”,这是触动离愁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暗示漂泊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令人想到“羞将白发照绿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名句,换言之,第二句的“秋”不仅指秋天的景色。于是“乡心正无限”便极有力度。“一雁过南楼”,看似写景,言外之意其实是雁归人未归。
因此两诗写雁,其作用是相同的。有此理解,形成后一问的答案便很容易了。
此题的关键在于对秋日景象的分析与对“雁”这一意象的把握。
诗歌的语言
(一).语言美
1.准确传神
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