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
2017-05-13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读孟郊的《游子吟》(见上),回答问题,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3.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的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
【高频考点解读】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张籍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何物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乡愁已蕴涵其中。一个“见”字,言淡而义丰,给读者无限的暗示和联想。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
“欲”字颇可玩味,表达出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这两句是下文“又开封”这个细节出现的铺垫。
三、四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即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是托人之便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因此在封就欲发之际又怕因匆忙而漏写了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忙乱的细节和毫无来由的“恐”,足见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之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这里的“恐”值得注意,未必是作者真想起什么要补写进去,而只是“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