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
2017-05-13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 ①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该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对于该词的下阕,论者颇有微词,为避免争议,本题的两问均只涉及上半阕。前一问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春色。首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起转入实写,一句一景:第二句写水面上的波纹宛如皱纱,仿佛是在殷勤地迎接游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十分生动、亲切;第三句从远处落笔,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说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第四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三句有远望,有近观,有全景,有特写,暗扣“渐觉”二字,逐层展开对春色的描写。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确,作者用一“闹”字,不仅渲染了杏花绽放得热烈,而且让人浮想联翩,无限春意尽在其中,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如有考生认为“闹”字用得无理,只要言之成理,且文字通顺,也可酌情给分。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①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①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朝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的无限感慨。开头三句点山凭吊之地六朝故都金陵和当地的物色。“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寥廓,也渲染出暮春的绚丽。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寞,绚丽而略具苍茫,引起人们对今昔兴衰之不同的感慨。“水无情”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这里的“水”已经在词人的意念中化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对“水无情”的具体发挥,六朝繁华,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滔滔逝波一去不复返了。即明写实景,暗写六朝帝王像流水一样被历史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