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
2017-05-08所谓“浅易”,从内容上说与写作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牵涉名物典章制度;从表达上说,以叙述为主,近若干年都选择史传类的文章;从语言上说,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多为课本中常见的。
②注重文意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高考古文阅读的试题,从总体上说有向现代文阅读靠拢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XX年的5道选择题,有3题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的概括的;二是强化语境意识,字词理解和文句翻译,都强调依据具体语境答题。而考生正是在这两点上暴露出不足之处。
例:XX年第15、16两题: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资治通鉴•唐征入》)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裴矩遂解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XX年的阅读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一段选自《旧唐书•裴矩传》,主要叙述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文中有裴矩与隋炀帝、唐太宗之间的一些对话;一段就是上文抄录的司马光的一段话,这段话主要是对上文的评述。司马光评述的核心是“君明臣直”,接下去两句是分析性的话,最后一句是结论。文中明明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b项却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许多考生竟看不出b项之错,以致本题在某省的得分率仅为20%左右,岂非怪事?这只能说明考生未读懂这段文字。
第16题的翻译,前一句是第一段材料的文句,回到原文中一看使能发现句中的“遂”不是连词“于是”,而是副词“竟然”;句中的“廷”和“而”是常见的名词作状语;“折”,依据上文唐太宗与裴矩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是“辩驳”之意,可是相当多的考生不会分析具体语境,不会根据语境作翻译,因而得分情况也相当不好。第二句翻译本来相当容易,因为句中“恶”与“乐”是反义词,“忠”于“佞”也是反义词,可是竟然有考生写出这样的答案:“你听到坏消息后,就忠于你的妻子;你听到好话,就忠于朝廷。”这样荒唐的答案简直让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