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场散文的写作(一)

2017-04-16

4.锤炼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一切艺术都讲求创造,作为散文的语言更是这样,艺术创造性便是散文语言的特性。
散文短小精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不靠情节与形象取胜,全靠一个“情”字,这就决定了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概括、朴实、优美。散文被称为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情致上,美在内容上,而这情这景,全靠语言来取胜,所以还要有美的语言,散文家碧野说过:“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辞用句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练。”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原文初稿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后改定多五字,极简明。至于全文用21个“也”字,却毫无造作之意,恰切地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娩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致。这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正因为散文的语言要求很高,所以古人称之“易学难工”。有些人可以写出优秀小说,剧本,但他却不见得能成为散文家,因为这对作者的“情与语言”的要求很高。
散文语言讲求传情寓意的蕴涵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应当凝练、朴素、优美。具体地说:
(1)从简洁中寻求传神的形象——造形美。小说可以通过场面与动作描写为人物造形;戏剧可以通过矛盾冲突和对话来塑造形象,散文没有这样的条件,常常只能依靠作者的直接概括的介绍,为人物造形。所以散文要想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语言就一定要简洁,重在传神。要求①简洁地表达事物的基本特征,要形似。②绘声绘色,绘影绘神地写出事物的精神气质,要神似。
举事物与人物例各一:
“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杨朔《两江月》)这是对井冈山中一条通往黄洋界山路的描写。作者鸟瞰山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简洁而明了地介绍出井冈山区的地势与山貌,这种语言简约而实有表现力。
“她笑起来的样子真是爱死人了:歪着脑袋,垂着眼睛,用手背挡着嘴角。那浅浅的笑声让人想起小溪里的流水,想起山谷里回想着的鸟鸣……”这是张浩的散文《盯梢》(《收获》1980年第2期)中主人公“二姐姐”的笑,作者抓住最传神的特征,那脑袋,眼睛和手的姿态,柔和地构成了一尊美女的塑象,再加上对笑声的两个形象的比喻,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虽然我们不知其高低胖瘦)有很强的立体感。
(2)从自然中寻求深沉的情韵——含蓄美。散文的语言要求自然,不雕凿或较少雕凿,挥洒自如,意到笔就。最好的冉冉的语言就是口语,鲁迅先生就提倡用口语去写作。这种口语是艺术化了的口语,体现着语言的本色,带着清新的气息,具有内在的情韵。在运用时以实写虚,有潜台词,语外有意,有含蓄之美。
所谓含蓄美,就是让深刻的意蕴涵蓄在字句中,使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咀嚼、思索、补充、丰富,使人久难忘怀。这样的文字有内秀,实于内在美。如周瘦鹃的《“花布小鞋”上北京》写作者的小女儿得知他要去南京开会,误以为他去北京,吵着要跟他一起去北京,结果没得到同意。文中写道:“不料我一到南京,在旅馆里打开旅行包来时,却以外地发现了她那双日常穿的花布小鞋,原来它趁我在动身忙乱的时候,偷偷放了进去,表示她跟我一块儿来了。”这里,作者把深厚的情感都熔铸到这双“花布小鞋”上,它使人们想象到这小女孩的幼稚、天真而又虔诚的心灵,她向往首都的情深意切,作者一字未提,全部孕含在这双“花布小鞋”里了。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