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场散文的写作(一)

2017-04-16

从自然之中寻求深沉的情韵,采取自然的语言来表达和增强散文的抒情色彩,散文大师还采用“谈话风”的语言。所谓谈话风的语言,就是如平常聊天、谈家常般的话语,他明白如话、平易、朴实。用这样的语言写散文可以缩短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自由地抒发情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挚。
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和丰子恺的散文,有许多采用了“谈话风”的语言来写的。朱自清的就说过,“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的《给亡妇》可以算他“谈话风”文章的代表作。
当然这种“谈话风”的语言绝非照录口语,而是对口语的艺术加工,是一种反朴归真的艺术语言,需要很高功力才能达到。
(3)从流畅中寻求抒情的旋律——音乐美。散文的语言流畅,正如冰心所说的“行云流水”。
语言的流畅是语言的音乐性要求的。音乐性就是讲音调、节奏。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音乐性。苏爱伦堡说:“旋律这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
节奏是构成旋律的重要因素。汉语的节奏是由汉语言的单音词、双音词、长短句、快与慢,抑与扬,疾与徐而构成的,切当地选用语句,造成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节奏,使文章显出一种语言的气势,更便于抒发作者情感,也便于读者感受领悟情感。鲁迅的散文《风筝》写幼时破坏了弟弟的风筝,后来痛悔之极,便这样写道:“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呵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这种补过的方法,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节奏,表达出童心的跳荡。这其实又是一种无法补过的方法,这是逆转,大幅度的跌宕,由活泼轻快的节奏,变为凝重滞缓。用这种语言的跌宕变化,表现了哥哥的悔过与自责。这里用的实际上是京剧里“紧拉慢唱”的手法。
再如刘成章《转九曲》(《散文》1982年第10期)中间有一段关于“转九曲”的场景描写(散文教程129页中部)要想使自己的散文流畅自然有气势,首先当然要有激情,这是造成“差压”的动力,同时语言也要易读,动听。为此,我们在散文写好后,可以自己先读几遍,看看顺不顺,畅不畅,把拗口的,疙里疙瘩的字词,毫不可惜地删除,尽量使语言畅达一些,自然一些。
(4)从朴实中去寻求华美的色彩——风格美。这是从风格方面来讲语言的。最美的散文风格是朴实。茅盾、老舍的语言就是追求这种风格。更多的作家是经历了一个由华丽到朴素的过程,青年作家尤为这样。对于作家的这种变化,用四个字来概括字叫“归朴返真”。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散文写作要寓华美于朴实。好比一块玉,在室内瞧平淡无光,到阳光下看则光彩夺目,好的散文也是这样,初读平淡无奇,细品则华美淳香。文化革命中人们极尽华丽之词汇,大谈高呼领袖的大号,祈祷般地颂福,结果事过境迁,一切成为笑柄,毫无流传。而方纪写的《挥手之间》,文字朴素无华,却打动人心,令人百读不厌,毛泽东那缓慢而有力的挥手一瞬,好似一个塑像,永远存入人民心间。
杨朔的语言尤如一种淡墨,绘画着祖国的锦秀山河。他的散文字字斟酌,拿来当诗一样去写,语言却朴实无华,句句凝练很难改写,这种语言其实是最具色彩最美的语言。(《荔枝蜜》没有铺张抒写荔枝的甘美,朴实的文字却抒发了作者的真情;《香山红叶》没有夸张描绘红叶及香山美景,但读后,你不感觉散文很美吗,朴素的语言恰切地塑造了普通人民。)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