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2017-04-09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时向他聊了起来。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蟑螂喜欢栖息于潮湿、阴暗或者温暖的环境中。
b.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c.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d.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乃至我站在他背后看了许久,他都未发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说的这个人是否是他?
b.除非星期天没有事,我们就去踢场球。
c.老师指定的几本书,同学们已经陆续读完或基本读完。
d.我们已经学完了语法,但这仅只是为学习写作打个基础。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不难理解,这样一部电影竟然引起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大讨论。
b.大抵是十月下旬了吧,记得经过黄河的桥时,已经在飞着雪了。
c.老舍先生在《茶馆》里是经过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的变化来反映旧中国的历史变迁的。
d.这件事连小孩子都知道,况且你是个大人呢!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昨天迟到尚且不论,今天又旷课半天,你自己说怎样处理?
b.前年在上海见过一面,而后就不知他的去向了。
c.他仿佛急流里的一滴水滴,没有回旋转侧的余地,只有顺着大众的势,脚不点地走。
d.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虽然环境怎样的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1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19.下列错用“或”字的一句是()
a.凡来本馆参观者,须持单位介绍信或本人身份证。
b.你上这家铺子去,总能买到牛肉或羊肉。
c.大水把铁路冲坏了,你只能坐飞机或是坐船去。
d.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20.选出加点的虚词位置无误的一句()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嫁接果树的技术。
b.张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语文的刘老师也懂得一些日语。
c.星光染织厂不但产品数量比我们厂高,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厂多。
d.北京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上海的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的短。

参考答案及其辨析:
1.“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灌注”是浇进、注入的意思,此处用比喻意义,“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或(语气、语意)连贯。答案:a。
2.“保修”为保证修理,“包修”不仅有负责修理之意,同时还包含承担全部费用的意思;“大事”为中性,“大肆”为贬义,“征订”是出版社发出的,“订阅”才是读者的动作。答案:a。
3.“考查”,用一定的标准衡量;“考核”,考查审核,有“核对”的意思。结合①句内容应用“考核”。a、c两项应排除。“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使聚集。结合②句内容应用“搜集”。d项应排除。答案:b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