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和访谈的阅读复习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应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及面对艰难困苦或失败时应有的精神作答。“重在参与”“不服输”“挑战极限、挑战自我”“不抛弃、不放弃”“理智选择”是对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
【答案】 “不抛弃、不放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但贵在参与,健康的生命比闪光的金牌更重要也是奥运精神的核心理念,刘翔的退赛令人扼腕叹息,但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坚强的努力之后理智退出比赛的选择,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退出未必不是英雄,刘翔依然是我们值得自豪和敬仰的英雄。(意思对即可)
二、(XX年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其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京平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有13人。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本来紧张的机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