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和访谈的阅读复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的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公益时报》,有改动)
5.国内与国际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定位题干中的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筛选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来作答,本题的信息区域主要是在文本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答案】 国内民间组织的许多工作人员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把在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作为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国际的有社会福利保险,无须把在民间组织工作当做饭碗。
6.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三段和第五段不难看出,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与国家政策、民间组织本身和社会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有重大关系。
【答案】 ①国家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不明确。②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本身经济不景气,无力承担;个别有经济能力的组织故意不给工作人员提供应有的待遇。③就业压力大,员工无奈之下放弃权利。
7.举例法是报告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主要运用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这两个例子,例子的运用相当于论据,所证明的论点在相应的例证表述中都有明确的答案。
【答案】 运用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的例子。其作用是具体说明了民间组织员工的福利来源和编制情况。
8.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