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斯同亲自定稿,虽然后来不完全是万斯同的原文,然而看万斯同的底稿,完全可以自成一书了。万斯同刚到京师时,当时的舆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人徐乾学守丧期间,万斯同与他交谈《丧礼》,人们才知道万斯同对经学的精通,徐乾学于是就请万斯同编纂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方面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子贤士荟萃,每人都把各自的特长展示出来,而万斯同最低调,然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的士人,没有不尊称他为万先生的,而万斯同与别人往来,他只自称为“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别的称呼。
万斯同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十分儒雅,然而内心耿直。原来督师的亲家正担当要职,乞求史馆对于原督师稍微宽容,万斯同则将他的罪过一一列举告诉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儿子窘迫至极,万斯同为了帮他谋求一个职位而十分劳累,最终也没有如愿,然而万斯同没有感到倦怠。父亲的朋友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被没收到勋卫家做奴仆,先生为他们赎身使他们得以回归。不意气行事,不大张旗鼓,尤其喜欢奖掖后生,惟恐失去人才,在集会中诚恳地反复申明自己的意愿,或许他就是孔子所说的身体力行的君子啊。去世后,他的门生给了他“贞文”的谥号。
2   [•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1分)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 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夺:改变。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中有:“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为“旨”的通假字,即意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意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