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 江 南

2021-06-24

2.结构层次:

  《哀江南》一出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柳敬亭和苏昆生是《桃花扇》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可以说是侯李爱情悲剧和南明历史悲剧的见证者,而柳敬亭和苏昆生两人又都可以说是颇具性情的艺术家,因而由他二人道出“兴亡之感”再合适不过了。结构如图:

第一节(至“北新水令”):总起点题----“残废”“萧条”;

          

                                  金陵玉殿枯败

第二节(至“太平令”):  分点写哀   秦淮水榭枯颓

第三节(“离亭宴带歇拍煞”):大放哀声---江山易主,人物全非

3.写作特点:

    ①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  “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脚,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③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4.难点点拨:

   ①如何理解文中的几处炼字之美?“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句,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句,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②《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孔尚任的《哀江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等可谓同属怀古题材。苏词重在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即表达赤壁风景依旧而英雄业绩全无的慨叹;而辛词重在借古讽今,即表达南宋王朝不求进取的愤慨和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而姜词和孔曲最为接近,即表达人物全非,昔日繁华不再,今日人事漂零的兴亡之叹。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