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 江 南

2021-06-24

③扬州赵园,有一副引人幽思和遐想的戏台联:“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 贵州游盘山“江山一览阁”有三副生动有趣的戏台对联。传说,乾隆皇帝曾经到此,看戏时,乾隆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漕,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即刘罗锅)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   

       有些戏联,肯定戏曲的社会功能及认识作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启示。最常见的如:“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它如:“看不清莫嚷,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观。”“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都十分切合中国古老的文明与道德,教人以谦虚与谨慎,处处为人着想。又如:“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唱弹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演悲欢寓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把戏剧教育作用与审美情趣相结合,既概括了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而且也把中国戏剧的教育意义阐述得十分清楚;挂在戏台上让读书不多的市民看的对联,有不少是俚对,通俗而风趣,看似平平,实则语带讥锋,亦谐亦庄。如:“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你看这班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他同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即费心机。”“市内客官们,也要关切些艰难时局;眼前尺寸地,不知淘汰了多少英雄。”“盛衰何常,吾人于热闹场中看惯了;贤愚同尽,大家从鱼龙队里混过来。”“蜉蝣天地,蛮触战争,大作小观小亦大,咫只江山,须臾富贵,无为有处有还无。”“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边看戏;自能了局,何劳诸位替古人担忧,”“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穿何等衣服,像何等人。”

【课文导学】

1.学习重点:

深入领会文中的“兴亡之感”。

浓重深沉而又真实的历史感是《桃花扇》这部历史剧最大的优点。戏剧家是恪守历史真实的,然而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真实。《桃花扇》的悲剧力量就在于作家自觉、雄辩、明确地写出南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这一历史的最大真实。孔尚任对明朝的覆灭不仅仅是悲怆、追思、叹息、悼念……他还有对南明统治者的刻骨之恨。对于新建的清王朝,他没有明末遗老的狭隘,也没有非用正统观念从根本上否定它。作家这种进步思想,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作品中。这就使《桃花扇》具有一种博大恢宏之势。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在这种无可逆转的历史面前,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索、挣扎、痛苦……这种历史嬗变,兴亡感叹,乃是最激动人心的,也是最有意境的,诗化了的戏剧,侯朝宗再访李香君时,已是人去楼空。面对昔日繁华的歌舞场,今日寂寂的媚香楼,今非昔比,歇了管弦,停了琵琶,物依旧,美人已远去,身影飘缈……眼前景物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不正是覆亡的大明江山的惨状么?这种历史的升华,艺术地再现,不是大手笔是雄于构筑、难于驾御的。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