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种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所以就有些丽了,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真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的。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一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散文》XX年第6期)
4. 结合全文概括芭蕉的品性特点。
5. 文中所写的齐白石的画和丰子恺的诗画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简要分析“红了董桥”在写法上的特点。
7. 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试作简要分析并分三条作答。
[参考答案]
1. 答案为c. 稔(niăn)应改为rěn;窄(zăi)应改为 zhăi;碜(cén)应改为chen
a. 蓦(mù)应改为mò;
b. 稽(jì)应改为jī;填(tiān)应改为tián
d. 晌(xiăng)应改为shăng
2. 答案为b. “讫”应改为“迄”
a. “溃”应改为“匮”;“相”应改为“厢”
c. “建”应改为“健”;“启”应改为“起”
d. “篷”应改为“蓬”;“铰”应改为“绞”
3. c
4. 逸气里透着亲切,桀骜狂放,真率大气,洒脱张扬。
5. 齐白石:出尘(具有禅意),平和淡远。
丰子恺:有禅意而空灵,温润晶莹。
这样写是为引出和衬托怀素的书法特点作铺垫,从而揭示出芭蕉率性狂放的品性。
6. 巧妙化用古诗词,把董桥的文章比作樱桃,用语既活泼灵动,又显示了董桥散文精灵古怪、通身灵慧的成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