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2021-05-22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六)布置作业:
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诵三首词。
 
东坡词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 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 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 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