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分岔的花园》教学设计
2021-02-01“我觉得房屋周围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隐蔽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
幻想一停止,马登上尉就出现了,强壮而不可战胜。他朝我们走来——人类的未来,我向艾伯特举起枪。这就是惊心动魄的死亡体验。我们终于了解,迷宫就是人类在绝望中产生的以死亡来做的游戏、以丰富那临终前漫漫的黑夜的时光。死神越迫近,游戏就越精彩。人以他的大无畏精神,也用他的身体,壮烈地展现了生命的奥秘。
4.生:博尔赫斯为什么要写到中国?
师:博尔赫斯曾给《聊斋志异》写过一篇序,文字大概是这样的:“这是梦幻的王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梦魇的画廊和迷宫。死者复活;拜访我们的陌生人顷刻间变成了一只老虎;颇为可爱的姑娘竟是一张青面魔鬼的画皮;一架梯子在天空消失,另一架在井中沉没,因为那里是刽子手、可恶的法官以及师爷们的起居室。”
吴晓东教授对此点评道:“博尔赫斯显然是从幻想文学的角度看《聊斋志异》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特征在其想象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在博尔赫斯的观念里,《聊斋志异》使人依稀看到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同时也看到一种与荒诞的虚构异乎寻常的接近。博尔赫斯习惯把中国放在神秘主义的色调中加以描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径分岔的花园》会关涉中国。作为一位具有玄学气质的小说家,他让自己的作品在充满百科全书式的书卷气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着老庄一般的哲理意味。
5.师:小说开篇写到“利德尔•哈特写的《欧洲战争史》第二百四十二页有段记载,说是十三个英国师(有一千四百门大炮支援)对塞尔—蒙托邦防线的进攻原定于19xx年7月24日发动,后来推迟到29日上午”。请问这与后面余准博士的供言有何关系?
生:这样写是小说在内容上形成了吻合,使故事完整起来。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起到了构成悬念的作用,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对于存在着的事物,时间从未停止生产死亡。博氏的这番言论只是他对宗教研究所做出的总结,当他在神学世界里遨游时,他看到时间就那样立体着。其实时间是唯一的领袖,无论怎样辉煌的历史怎样灿烂的岁月,都不堪时间的轻微一击。我们总希望跟随时间的脚步有所改变,哪怕死水微澜也好。所以会有那百年的孤独证明了世纪的叹息——“许多年以后……”开篇首句便是时间的声音。幻象一旁,时间是唯一的嘲笑者。所谓的花园亦不过是心灵的迷宫,蠢蠢欲动的叛逃者,又如何能逃得出时间的牢笼?随心所欲的花园缔造者,是我们不安的内心世界,面对现实的刻薄,俯首的一方必然会是外强中干的愤怒而已,时间依然是胜利者,尽管时间也不可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