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贾而沽

2020-04-28

有趣的是,苏格拉底也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当然,宗教界人士就更明显了,如摩西、耶稣,都非常明确的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神圣的使命感。
提到使命感,不禁让我想起宋儒张载的那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不输于孔子的气概。每次看到,都不免有点心情激荡点点。
 
我们从今天来看,仪封人说的话,倒确实没错。事实上,木铎的比喻很符合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正是要建立一种新道德,新思想。而历史证明他建立起来了,而且影响极为深远和宏大。
仪封人的比喻,可以算是第一个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做出的评价。以后历代都层出不穷,变着花样的夸孔子。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是孟子(他是孔子的“经纪人”),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和前面仪封人的评价异曲同工。
一是朱熹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然短,但够狠。
二是元朝皇帝的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那就是盖了帽了,哪怕你是圣人,那也得矮孔子一头。
 
关于木铎,还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的校徽就是“木铎”。XX年,北师大百年校庆,启功大师在百年校庆纪念碑上书写“木铎金声一百年”。一所大学以匡天下的象征物——“木铎”为自己的标志,雄心可嘉。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小思】
守死善道的典范,可以举鲁宣公弟叔肸为例。《春秋公羊传》的何休注说:“宣公篡立,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禄,终身于贫贱。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之谓也。”
因为宣公是篡权得到的君位(鲁文公夫人是哀姜,生了公子恶和公子视;次妃敬嬴受宠而生了公子俀。敬嬴私下与公子遂勾结。于是鲁文公死后,公子遂杀了公子恶和视,而立俀为鲁宣公)。所以他的弟弟叔肸就耻于入仕,终身织鞋子养活自己。孔子特别为他的死,在《春秋》中留下一笔,当是有褒扬之意。
叔肸算是做到了“无道则隐”。孔子是赞许的。在《论语》里面,邦有道、邦无道的提法,特别的多。我们前面有过分析。
古人有时候隐,也都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姿态。我们看一个东汉末年的士人的观点:
桓帝时,安阳人魏桓字仲英,亦数被征,其乡人劝之行。桓曰:“夫干禄求进,所以行其志也。今后宫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左右悉权豪,其可去乎?”皆对曰:“不可。”桓乃慨然叹曰:“使桓生行死归,于诸子何有哉?”遂隐身不出。
魏桓这人有机会去当官,但是他认为做官就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而他的志愿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要政治面貌有个根本变化。显然他自己也觉得不可能的任务。于是他只有选择隐身了。这种思想肯定还是有相当普遍性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