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贾而沽

2023-08-01

待贾而沽 篇1

  参考资料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指未来的子孙后代。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小思】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候,遭遇的艰难困厄,不止一次两次。不过以“畏于匡”这次最危险。而且更郁闷的是,这次居然还是个误会。

  误会主要来自孔子的相貌。不是因为孔子太帅或者太丑。而是因为孔子长得和阳虎很像。(孔子和阳虎是一对冤家)孔子是圣人,但阳虎不是好鸟,虽然他也很有才能。

  据说“阳虎尝暴匡人”,曾经残暴的对待匡人。而匡并非鲁国之地(今河南长垣县有“匡城”,不知道现在是否有挂牌声明“孔子畏匡处”?)。所以估计是阳虎曾经率人攻打和劫掠过匡人。想来仇恨颇深。所以这番孔子劫难非小。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

  关于孔子的这段话。我认为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

  《白虎通•圣人篇》说:“圣人未没时,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认为孔子知道自己是圣人,就是根据这句话来判断的。

  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也就是“郁郁乎文哉”的“文”,而不是“文质彬彬”的“文”。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

  《白虎通》孔子视为圣人,自然是有后人故意抬高之嫌。但是孔子自己也有一种自觉的“神圣感觉”。那也是很明显的。这种神圣感,不仅仅来自文王,更来自天。因为他心底里是认为,老天是仁慈的。所以,老天肯定不会让“斯文”给中断的,也所以,他孔丘也肯定不会完蛋。

  不过,他在颜回死的时候,又曾经哭着说“天丧予”。那时候的他,不知道又是怎么想的呢?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小思】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这几句话,是孔子在逃跑途中说的。当时孔子从卫国去陈国,中间经过宋国。停留了一阵。宋国的司马(国防部长)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原因不明)。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就砍倒大树,而且扬言要杀孔子。于是孔子弟子们很紧张,连忙保护孔子离开了。孔子不慌不忙,弟子们紧张的催促他,于是他就说,别着急,老天把德命给了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简直一模一样。可见,孔子对自己还是有充分自信的——一个有巨大的历史责任感的人,超常的自信是必然的。

  孔子率群弟子去周游列国,可以说历经坎坷。且不说奔波劳累,连吃闭门羹不得其门,别人嘲笑为“丧家狗”。就是生命都屡遭威胁。甚至有一次被人围困到没办法,只好跟人订立盟约才得以脱身。一出来之后,弟子问咱们要不要守约啊。孔子说被威胁的时候签下的盟约不算数,咱不理他!呵呵,该耍赖的时候,孔子也不含糊。

  看到桓魋拔树的那段,不禁联想起当年昆明的一段历史。在抗战胜利到49年之间,民主的呼声是非常高。如闻一多等人,都特别积极的呼吁,经常集会,演讲。有一次在昆明召集演讲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就在一墙之隔搞所谓“演习”,一时间是枪声大作,如疾风暴雨。可是演讲者,一样意气自若;集会者,一样面无惧色。坚持到结束。我不仅觉得那些讲演者和听演讲者可敬,就是那些演习的军人也还不错,起码他们没有把演习变成真格的呢。人就是这么贱,当你看到过更坏的,你就能容忍不是最坏的了。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孔子的随行弟子使他见了孔子。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了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小思】

  这段故事的背景,是孔子当时失去了鲁国的职位后,开始周游列国。想必孔子名声在外,起码也是“社会贤达”,于是这个卫国的小地方官,就要求见见孔子,而见了之后就被孔子所折服(可以想见孔子的魅力也有很外在的一面),推许孔子为时代的新希望——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种评价是极高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木铎是什么东东。铎,就是一种金属的铃铛,而中间那个舌是木制的,就是木铎。铃铛摇起来自然会当当作响,跟过去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总是拿着摇拨浪鼓,其起的作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我来了。

  当然,拿木铎的人可不是小贩,而是一种叫遒人的官员,他们是来宣达政令——也就是传达政府的政策精神的。

  而这里,仪封人把这个木铎拿来比喻孔子,意义更有了飞跃——孔子所要传达的不是普通的王者政令,而是上天的旨意。换句话说,孔子就是上天的代言人啊!

  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上天代言人的,只有天的儿子——天子才有这个资格了。当然,仪封人没有暗示孔子要造反夺权的意思。更多的恐怕是一种宗教意味。他显然认为孔子有着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事实上,孔子自己也有这样的自觉。《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很肯定的相信,老天如果不想让文明中断的话,是不会让他死的。正是表明,孔子相信他是接受了上天的神圣使命的。

  有趣的是,苏格拉底也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当然,宗教界人士就更明显了,如摩西、耶稣,都非常明确的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神圣的使命感。

  提到使命感,不禁让我想起宋儒张载的那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不输于孔子的气概。每次看到,都不免有点心情激荡点点。

  我们从今天来看,仪封人说的话,倒确实没错。事实上,木铎的比喻很符合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正是要建立一种新道德,新思想。而历史证明他建立起来了,而且影响极为深远和宏大。

  仪封人的比喻,可以算是第一个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做出的评价。以后历代都层出不穷,变着花样的夸孔子。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是孟子(他是孔子的“经纪人”),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和前面仪封人的评价异曲同工。

  一是朱熹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然短,但够狠。

  二是元朝皇帝的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那就是盖了帽了,哪怕你是圣人,那也得矮孔子一头。

  关于木铎,还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的校徽就是“木铎”。XX年,北师大百年校庆,启功大师在百年校庆纪念碑上书写“木铎金声一百年”。一所大学以匡天下的象征物——“木铎”为自己的标志,雄心可嘉。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小思】

  守死善道的典范,可以举鲁宣公弟叔肸为例。《春秋公羊传》的何休注说:“宣公篡立,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禄,终身于贫贱。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之谓也。”

  因为宣公是篡权得到的君位(鲁文公夫人是哀姜,生了公子恶和公子视;次妃敬嬴受宠而生了公子俀。敬嬴私下与公子遂勾结。于是鲁文公死后,公子遂杀了公子恶和视,而立俀为鲁宣公)。所以他的弟弟叔肸就耻于入仕,终身织鞋子养活自己。孔子特别为他的死,在《春秋》中留下一笔,当是有褒扬之意。

  叔肸算是做到了“无道则隐”。孔子是赞许的。在《论语》里面,邦有道、邦无道的提法,特别的多。我们前面有过分析。

  古人有时候隐,也都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姿态。我们看一个东汉末年的士人的观点:

  桓帝时,安阳人魏桓字仲英,亦数被征,其乡人劝之行。桓曰:“夫干禄求进,所以行其志也。今后宫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左右悉权豪,其可去乎?”皆对曰:“不可。”桓乃慨然叹曰:“使桓生行死归,于诸子何有哉?”遂隐身不出。

  魏桓这人有机会去当官,但是他认为做官就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而他的志愿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要政治面貌有个根本变化。显然他自己也觉得不可能的任务。于是他只有选择隐身了。这种思想肯定还是有相当普遍性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比后代幸运的一点是,还可以选择“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得利于当时的政治状态,周天子虽号有天下,不过是虚名。而人们真正认可的则是“诸国并立”的局面。颇类似于今日之欧盟。各国之间有竞争,但也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士人有着相当大的选择空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文雅一点说是,鸟可择木而栖。比如孔子就带着一队人马周游列国,也是期待自己在某个国家(而不一定要在鲁国)得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到了后代,且不说一统天下之下,士人没有选择之余地,就是一些割据势力下,士人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且看《后汉书•李业传》:

  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业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遂饮毒而死。

  李业是名士。公孙述在割据称王之后,就去聘请他。李业不干。公孙述就以死威胁。于是李业无处可逃,终于自尽而死。

  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几乎是士人自由空间逐步缩小的一个历史。

  原文:

  17.1 阳货欲见孔子(1),孔子不见(2),归孔子豚(3)。孔子时其亡也(4),而往拜之(5),遇诸涂(6)。谓孔子曰(7)∶“来!予与尔言(8)。”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9),可谓仁乎?曰不可(10)。好从事而亟失时(11),可谓知乎(12)?曰不可。日月逝矣(13)!岁不我与(14)!”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5)!”

  注释:

  (1)阳货:也叫阳虎,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当时通过把持季氏的大权而专权於鲁国。欲:想要。见:让人来拜见。(2)不见:不去拜见。(3)归(kui4):通“馈”,赠送。豚(tun2):指蒸熟的小猪。(4)时:等待。其:他。亡:出门在外。(5)而:连词。(6)诸:“之於”合音,“之”指阳货,“於”是“在”的意思。涂:通“途”,路途。(7)谓:对某人说。(8)予(yu2):我。与:跟。尔:你。(9)怀其宝:怀藏着宝物,指拥有才能。而:却。迷其邦:使自己的国家混乱。(10)曰:表示阳货自问自答,下一个“曰”也是。(11)好(hao4)从事:喜欢干一番事业。亟(qi4):多次。失时:失去时机。(12)知(zhi4):同“智”。(13)逝:一去不回。(14)岁:岁月。不我与(yu3):即“不与我”,不等待我。(15)仕:做官。

  译文:

  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以便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不正而专权,)孔子不想去拜见,(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目的是迫使孔子按照礼节不得不去拜谢他)。孔子估计他出门在外的时候,才去前往拜谢他,却在路途之上遇到了他。(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说说话。”於是就说:“怀里藏着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处在混乱之中,能叫做仁德的做法吗?可以说不能。喜欢干一番事业却多次失去时机,能叫做有智慧吗?可以说不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岁月不等待我们啊!”孔子说:“噢,我快要出来做官了。”.

  说解:

  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是哪一类的人?他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但是,却不能不防备。

  阳货为什么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呢?目的是迫使孔子按照礼节不得不去拜谢他。因为按照礼仪的规定,答复亲自给士子送来礼物,士子不能不回拜以便表示答谢。如果孔子不去答谢,就是失礼;如果要答谢,就要到阳货家里去,这样,就可以借机劝孔子来帮助他了。君子不能失礼于人,所以,孔子前往答谢。但是,孔子估计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这样,既不失礼,也不想使阳货达到目的。孔子是不是费了心计去打听阳货什么时候不在家呢?张岱《四书遇》中引顾泾阳的话说:“孔子时亡,是圣人自然随应之宜。玩下文‘遇诸途’语,可见圣人未尝着意。” 所以,对待这类人,如果能避开当然更好,如果避不开,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

  没想到,孔子却在路途之上遇到了他。阳货对孔子说了一番话,但是,孔子并没有多予理睬,所以,阳货只好自问自答。他的话,说得好像很合乎道理,但是,君子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我们不能被别人的假话蒙骗。孔子坚持了道义,又不失礼,这才是很好的因应之策。朱子《论语集注》中说:“对而不辩者,言之逊而无所诎(qu1 屈)也。

待贾而沽 篇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重点句和完成相关练习落实文言词句;

  二、通过根据每章内容,对各章节进行归类,及讨论练习来理解待价而沽的含义;

  三、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其它资料自学本课,掌握字词,再以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孔子的生平理解他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并给每章写一则点评。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且掌握文言词句。

  具体讲解时可参照以下: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9•5)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7•23)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3•2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15•20)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9•13)

  【注释】 

  (1)韫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17•5)

  【注释】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原文】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17•7)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损伤。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原文】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1)

  【注释】 

  (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评析】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上节课所学

  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或翻译红色的句子

  • 子畏于匡

  •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 匡人其如予何?

  •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期月而已可也

  •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 公山弗忧以费畔

  • 末之也已

  •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 而岂徒哉?

  •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 归孔子豚

  • 孔子时其亡也

  • 遇于塗

  • 怀其宝而迷其邦

  •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 岁不我与

  二、思考:

  1、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孔子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就不应该成为___、_____一类的东西,而应该立即出仕。为了出仕,便去投靠_____、_____。孔子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他在___被扣留,在___差点被杀。 

  • 课外查阅资料:孔子还在哪些国家做过官?在游说过程中还遭受过哪些厄运?

  三、小组讨论:

  1、孔子一心渴望做官,可为什么却几乎没能做成什么大官?

  2、有人说只要有官做,不管是谁让孔子去做官,孔子都愿意。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3、孔子渴望做官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

  附录:孔子和阳货

  阳货,又叫阳虎,是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长得很像孔子。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阳货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阳货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事败后逃往晋国。

  阳货掌权时,很想拉拢孔子。他几次想见孔子,都被孔子拒绝了。有一天阳货去见孔子,孔子不在,阳货就留下了一只火腿。那时候,火腿是上流社会人和人之间交往的一种高级礼物,孔子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但又不愿见到阳货,于是只好趁阳货出门的时候去回拜,没想到回来的路上还是遇见了阳货……

  孔子生平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渊、曾点、子路、冉有、子贡等都是孔子第一批学生。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落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其时鲁国政权掌握在季氏手里,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现状,不愿出仕。

  鲁定公九年(前5XX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命为中都宰,后来又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去陈。经过匡地时,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想去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回卫。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去宋国。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孔子只得微服过宋经郑至陈。

  后来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不让孔子去楚国,围困孔子,致使其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开始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