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率群弟子去周游列国,可以说历经坎坷。且不说奔波劳累,连吃闭门羹不得其门,别人嘲笑为“丧家狗”。就是生命都屡遭威胁。甚至有一次被人围困到没办法,只好跟人订立盟约才得以脱身。一出来之后,弟子问咱们要不要守约啊。孔子说被威胁的时候签下的盟约不算数,咱不理他!呵呵,该耍赖的时候,孔子也不含糊。
看到桓魋拔树的那段,不禁联想起当年昆明的一段历史。在抗战胜利到49年之间,民主的呼声是非常高。如闻一多等人,都特别积极的呼吁,经常集会,演讲。有一次在昆明召集演讲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就在一墙之隔搞所谓“演习”,一时间是枪声大作,如疾风暴雨。可是演讲者,一样意气自若;集会者,一样面无惧色。坚持到结束。我不仅觉得那些讲演者和听演讲者可敬,就是那些演习的军人也还不错,起码他们没有把演习变成真格的呢。人就是这么贱,当你看到过更坏的,你就能容忍不是最坏的了。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孔子的随行弟子使他见了孔子。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了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小思】
这段故事的背景,是孔子当时失去了鲁国的职位后,开始周游列国。想必孔子名声在外,起码也是“社会贤达”,于是这个卫国的小地方官,就要求见见孔子,而见了之后就被孔子所折服(可以想见孔子的魅力也有很外在的一面),推许孔子为时代的新希望——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种评价是极高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木铎是什么东东。铎,就是一种金属的铃铛,而中间那个舌是木制的,就是木铎。铃铛摇起来自然会当当作响,跟过去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总是拿着摇拨浪鼓,其起的作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我来了。
当然,拿木铎的人可不是小贩,而是一种叫遒人的官员,他们是来宣达政令——也就是传达政府的政策精神的。
而这里,仪封人把这个木铎拿来比喻孔子,意义更有了飞跃——孔子所要传达的不是普通的王者政令,而是上天的旨意。换句话说,孔子就是上天的代言人啊!
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上天代言人的,只有天的儿子——天子才有这个资格了。当然,仪封人没有暗示孔子要造反夺权的意思。更多的恐怕是一种宗教意味。他显然认为孔子有着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事实上,孔子自己也有这样的自觉。《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很肯定的相信,老天如果不想让文明中断的话,是不会让他死的。正是表明,孔子相信他是接受了上天的神圣使命的。
- 推荐阅读:
- 待贾而沽(精选2篇)
- 秋兴
- 《琵琶行》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