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比后代幸运的一点是,还可以选择“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得利于当时的政治状态,周天子虽号有天下,不过是虚名。而人们真正认可的则是“诸国并立”的局面。颇类似于今日之欧盟。各国之间有竞争,但也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士人有着相当大的选择空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文雅一点说是,鸟可择木而栖。比如孔子就带着一队人马周游列国,也是期待自己在某个国家(而不一定要在鲁国)得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到了后代,且不说一统天下之下,士人没有选择之余地,就是一些割据势力下,士人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且看《后汉书•李业传》:
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业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遂饮毒而死。
李业是名士。公孙述在割据称王之后,就去聘请他。李业不干。公孙述就以死威胁。于是李业无处可逃,终于自尽而死。
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几乎是士人自由空间逐步缩小的一个历史。
原文:
17.1 阳货欲见孔子(1),孔子不见(2),归孔子豚(3)。孔子时其亡也(4),而往拜之(5),遇诸涂(6)。谓孔子曰(7)∶“来!予与尔言(8)。”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9),可谓仁乎?曰不可(10)。好从事而亟失时(11),可谓知乎(12)?曰不可。日月逝矣(13)!岁不我与(14)!”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5)!”
注释:
(1)阳货:也叫阳虎,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当时通过把持季氏的大权而专权於鲁国。欲:想要。见:让人来拜见。(2)不见:不去拜见。(3)归(kui4):通“馈”,赠送。豚(tun2):指蒸熟的小猪。(4)时:等待。其:他。亡:出门在外。(5)而:连词。(6)诸:“之於”合音,“之”指阳货,“於”是“在”的意思。涂:通“途”,路途。(7)谓:对某人说。(8)予(yu2):我。与:跟。尔:你。(9)怀其宝:怀藏着宝物,指拥有才能。而:却。迷其邦:使自己的国家混乱。(10)曰:表示阳货自问自答,下一个“曰”也是。(11)好(hao4)从事:喜欢干一番事业。亟(qi4):多次。失时:失去时机。(12)知(zhi4):同“智”。(13)逝:一去不回。(14)岁:岁月。不我与(yu3):即“不与我”,不等待我。(15)仕:做官。
译文:
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以便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不正而专权,)孔子不想去拜见,(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目的是迫使孔子按照礼节不得不去拜谢他)。孔子估计他出门在外的时候,才去前往拜谢他,却在路途之上遇到了他。(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说说话。”於是就说:“怀里藏着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处在混乱之中,能叫做仁德的做法吗?可以说不能。喜欢干一番事业却多次失去时机,能叫做有智慧吗?可以说不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岁月不等待我们啊!”孔子说:“噢,我快要出来做官了。”.
说解:
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是哪一类的人?他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但是,却不能不防备。
- 推荐阅读:
- 待贾而沽(精选2篇)
- 秋兴
- 《琵琶行》导学案